編者按:1981年,龍安志(Laurence Brahm)以大學交換生的身份第一次從美國來到中國,此后近40年的時間里他一直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他是律師、作家,同時也是喜馬拉雅共識機構創始人和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國際研究員。他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以及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
自2018年5月24日起,中國日報網每周四刊發一篇連載文章,講述龍安志眼中過去40年中國發生的巨變,敬請關注。
![]() |
|
作者(左邊)和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左二)、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主任盛華仁(左三)、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部長石廣生(右三)。(龍安志供圖) |
當月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向朱镕基總理提問,中美關系趨緊之際他對即將到來的訪美之行有何期待。朱镕基總理的回答顯得既不樂觀也不悲觀。他說中美兩國有必要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并提到“美國自身的內部斗爭(政治分歧)導致中美關系惡化,我是當前這種局勢的受害者……盡管氛圍不佳,我仍會去美國……我必須要去告訴眾人真相,努力恢復中美關系發展勢頭”。
緊接著,又一個關鍵問題被提了出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朱镕基總理回答道:“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GATT)和世貿組織的談判持續了10多年,頭發都等白了。難道不是是時候結束談判了?首先,這些成員國已經明白,沒有中國的加入,世貿組織不可能成為一個有代表性的組織,因為你無法忽視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根據我們的經驗,加入世貿組織時可以留存一些需要觀察的問題。”
朱镕基總理隨后給出了一個關鍵暗示。“中國準備做出一些重大讓步。最近,我們與美國和歐盟進行嚴肅而認真的談判。分歧在減少,但沒有完全消失……有關各方都應該做出一些讓步。”
接下來,朱镕基總理明確闡述了他對于訪美之行的期待。談及中俄關系問題,他表示“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的關系都很好”。“我訪問俄羅斯時受到熱烈歡迎。葉利欽把我的手放在他的心窩上,說我是他的兄弟。我們中國人有禮尚往來的傳統。因此,我也把他的手放在我的心窩上,稱他為兄弟。離開時,葉利欽擁抱了我,我們貼了貼臉頰。我們是熱情真誠的朋友。這次去美國,我想我也會受到同樣的熱烈歡迎。克林頓總統或許不會擁抱我,但如果我們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也會傳遞出同樣的含義。”朱镕基總理的意思再清楚不過了。
不過,當美國駐北京大使館的官員被問及如何看待朱镕基總理的言論時,很多人一頭霧水。顯然,朱镕基總理發言文本的翻譯稿沒有在大使館內部或美國國務院傳閱。大使館一位高級政經官員表示,他在電視上看到了朱镕基總理的發言,但沒有翻譯。這似乎證明一場山雨欲來。
(編譯:諶融)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