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廣交會被譽為“中國第一展”,這座國際貿易橋梁至今已跨越68載春秋。它不僅是商品交易的舞臺,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外貿變遷史。
在第138屆廣交會開幕之際,我們請來了已退休的新華社廣東分社原攝影記者黃鑒秋老前輩,請他說說采訪廣交會的故事。
廣交會始終是聯通世界的窗口。今日的廣交會,繼續以創新姿態迎接全球客商,見證中國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邁進。鏡頭定格的已成歷史,廣交會的未來正在新時代中繼續書寫。
創辦于1957年的廣交會,原名“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屆,2007年正式改為“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我從七十年代到廣東工作直到退休,一直在拍廣交會這個題材,親眼看著它一步步發展變化,感觸很深。

1977年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交易會醫療衛生館介紹的河南省防治慢性支氣管炎的先進經驗吸引了各國來賓。這是工作人員正在示范如何使用熱參噴劑。

在1978年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我紡織品交易團工作人員請西德客商介紹西德絲綢花色樣品,以便使出口商品產銷對路。

1996年4月15日,第79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隆重開幕。來自世界68個國家和地區的1900多位嘉賓參加開幕式,本屆廣交會展覽攤位總數達5228個,參展企業近3000個。
我在七十年代拍攝了許多廣交會的展品照片。這些照片包括山東抽紗、河南浴巾、景德鎮瓷器等產品。它們都是帶有地方特色的商品。那個年代,我們國家出口的主力是輕工業品和手工藝品,這些產品具有鮮明的中國印記。它們是當時我們能拿得出手的好東西,外商也很認可這些商品。作為記者,我覺得有責任記錄下當時我們努力出口創匯的面貌。

1977年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西班牙客商選購山東煙臺地區出產的抽紗。抽紗是煙臺地區的傳統手工藝品,花色繁多,質量精美,暢銷世界各地。

1977年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10月15日在廣州開幕。港澳客商在選購河南生產的獅子戲繡球浴巾。

1978年春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4月15日在廣州開幕。意大利客商在洽談選購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
展品結構的變化中,機電產品的崛起十分明顯。1978年廣交會上,機械產品成交額較小,展品也相對簡單。當時國家就高度重視機電產品出口,此后每年都能看到進步:展位逐漸增多,展品技術含量逐年提高,種類也日益豐富。這一變化持續不斷。到1999年左右,機電產品已成為廣交會主要出口商品。這背后是國家工業實力的整體提升。有一個數據: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的初級產品占出口比重從53%下降到5.2%,工業制成品占出口比重由47%上升到94.8%——通過廣交會,我親眼見證了機電產品從配角成長為主角。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轉變。

1978年春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4月15日在廣州開幕。這是江西鑄鍛廠制造的大型礦山機械KY2500牙輪鉆機在廣交會展出。

參加1979年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的來賓們在廣場上參觀各種農業機械和農用飛機。

1990年10月15日,第六十八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來自世界62個國家和地區的4800多位客商參加了開幕式。

1991年春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4月15日在廣州開幕。來自6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00客商參加了貿易洽談。本屆交易會新增展館面積2000平方米。機械交易團在展覽大廳展出十幾大類產品190多件套,1/4以上產品為第一次展出。
對比不同年代,廣交會場館的變化也非常直觀。現在的廣交會和七十年代比,差別太大了。我剛來到廣東分社工作第二年,流花路展館就建成啟用了,那時的場館已經很大了,但還是遠遠比不上現在琶洲的展館。

拼版照片,上圖為: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原會址:流花湖畔的廣州對外貿易中心。(新華社記者黃鑒秋攝,1980年4月4日發);下圖為:2018年11月1日,無人機拍攝的第124屆廣交會現場。從2003年起,廣交會逐步遷往新址——廣州琶洲會展中心。(新華社記者梁旭攝)
當時新建的賓館也為外商提供了很好的服務,比如像白天鵝、中國大酒店這些。九十年代的外商數量,比七十年代又多了很多:各種膚色、講各種語言的人都有,整個會場熱鬧非凡。展品的種類也豐富多了,不再是那些傳統產品唱主角,各行各業都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這種萬商云集、生機勃勃的景象,和過去相對單一、緊湊的感覺形成了鮮明對比。把我當時拍攝的一些照片和現在我的同事拍攝的照片放在一起,大家能非常清楚地感受到廣交會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是我們的國家發展變化的一個窗口,一個縮影。

主樓工程已經竣工,正進行全面裝修中的廣州白天鵝賓館。這座賓館是我國引進外資建設的旅游飯店之一。(1982年4月23日發)

與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大廈隔路相望的中國大酒店。(1984年6月12日發)

拼版照片,上圖為:美國客商在1981年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選購自行車。(新華社記者黃鑒秋攝,1981年10月24日發);下圖為2023年4月15日,采購商(右)和電動自行車參展商在第133屆廣交會上交流。(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1984年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1984年10月15日在廣州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5900多位客商出席了開幕式。這是紡織品交易洽談活動正熱烈地進行(新華社記者黃鑒秋攝,1984年10月30日發);下圖為:2025年4月23日拍攝的第137屆廣交會二期現場。到會境外采購商人數和現場意向出口成交等多項指標刷新歷史紀錄。截至5月4日,共有來自219個國家和地區的28.89萬名境外采購商到會(新華社記者鄧華攝)
我現在看廣交會的新聞,感覺可謂日新月異。不過現在我年紀大了,精力有限,退休以后也沒有再去過廣交會了。如果真有機會再去看看,我可能都不知道要去記錄些什么了。過去我們國家都是做來料加工多一些,現在的展館都有太多自主創新的產品了,我估計都看不懂。不過廣交會那種幾十年不變的商貿活力與熱情,肯定還在,這也是它最核心的魅力。

拼版照片,上圖為:1990年10月15日,第68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在廣州開幕。中國儀器進出口總公司的產品大都是中國自行研制生產,其技術水平均居國內領先地位,其中一些產品還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這是美國客商在選購顯微鏡(新華社記者黃鑒秋攝);下圖為:2025年4月15日在第137屆廣交會服務機器人專區,客商跟機器人互動。4月15日至19日舉行的廣交會第一期以“先進制造”為主題,首次增設服務機器人專區。(新華社記者盧漢欣攝)
回想起來,那些年在廣交會按快門的經歷,會場里特有的那種混合著各種語言、商品和人氣的氛圍,仿佛還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