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貴州教育報》5版
在貴州民族大學,2025級的新生們正用他們獨特的視角和充滿活力的方式,成為校園文化的新一代“主理人”。他們不再是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探索者、融合的推動者和創新的實踐者。從田野到舞臺,從上山采藥到國際交流,他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民大因他們而更顯“多彩”,未來也因他們而更值得期待。
Hey,新生代!
2025級的“民大er”已加載100%!
他們帶著行李,更帶著滿格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正式登陸貴州民族大學。開學已經一個月,我們找到了幾位超有態度的“校園主理人”,作為大一新生,他們不僅僅滿足于“打卡”校園,更想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義這里的“多彩”。來,一起聽聽他們的“開局”故事!
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新生吳若語(右)講述自己參觀學校歷史博物館的感受。
【文化探索主理人:吳若語&周娜】
吳若語的“民族學盲盒”開箱日記
初印象暴擊:開學第一天,我在去教學樓的路上,發現了學校的歷史博物館,里面陳列著好多少數民族的特色服飾——銀項圈、蠟染、刺繡……還有詳細的民族文化介紹。那一刻我真的被震撼到了,我的大學,分明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盲盒”基地,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能打動你!
舌尖上的研學:“食堂其實是我的第二課堂。布依族糯米飯、苗族酸湯魚……在學校能吃到家鄉味,還能嘗試其他民族的美食,好奇妙! 干飯,也是快樂的民族文化研學哦!”
專業選擇,是DNA動了:“我是布依族妹子,選民族學專業,算是‘DNA’動了——我想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我想知道這些文化背后的歷史,想弄明白它們為什么能傳承這么久。”
“到民大后,我和很多不同民族的同學一起聊各自民族的習俗——苗族的苗年、侗族的攔門酒……超酷! 我想,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文化聚在一起,才構成了貴州最動人的民族文化多彩畫卷。”
我的“主理人”計劃:“我不想只當個文化‘保管員’。我有我的‘文化探索計劃’:和老師一起,下鄉‘尋寶’,做田野調查。看看侗族大歌、苗族刺繡這些‘老傳統’,怎么變成鄉村振興的‘新IP’。我的目標是:讓古老文化能在新時代活起來,能成為朋友圈爆款!”
音樂舞蹈學院新生周娜回憶第一次學習苗族舞蹈的感受。
周娜的“舞蹈編輯實驗室”
校園打卡實錄:開學一個月,最難忘的打卡有三次。
首先是學校里的侗族風雨橋,有時候覺得,這座橋就是我的“靈感充電站”。
然后是學校的“民族特色學科”——民族藝術設計、語言傳承、歷史研究……這些課都特別注重實踐,讓我覺得,民族文化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能觸摸到的生活。
還有就是打卡“多元豐富的民族氛圍。”以前在電視上看民族歌舞,現在能近距離感受,才發現每一個動作、每一段旋律里都藏著民族的歷史和情感,
課堂“哇塞”時刻:“第一次學苗族舞蹈時,色彩斑斕的服飾、節奏鮮明的鼓點,讓我仿佛置身于神秘的世界。那種感覺特別新奇,也讓我更渴望了解其他民族的歌舞,我想把這些民族舞蹈的元素融入自己的表演里,讓舞蹈成為展示‘多彩貴州’的一張亮麗名片。”
我的“主理人”計劃:“我要當個傳遞民族文化的‘舞者’——舞者的一個姿態、一個旋轉,都能傳遞出民族的故事。我想把舞蹈表演和民族特色結合起來,做一些新的嘗試——苗族銀飾在跳舞時會發出響聲,能不能把這種‘聲音’融入舞蹈的節奏里?侗族的百褶裙轉動時特別好看,能不能設計一些能突出裙子美感的動作? 或許,我可以是一個舞蹈編輯,我的作品,就是‘動態的多彩貴州’!”
民族醫藥學院新生石尚闊(左)、張婉華講述他們與民族醫藥的故事。
【資源開發主理人:張婉華&石尚闊】
張婉華:從廣東來的“藥材星探”
入鄉隨俗第一課:“我的水族室友是我的‘民族文化搭子’! 她們教我水族話,講‘端節’多熱鬧,這些細節瞬間讓我對貴州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在文學社里,有漢族、布依族、水族的同學,大家一起聊貴州的民間故事、民族習俗,超有趣,超溫暖。”
選擇民大,選擇“頂配”實驗室:“我學的是中藥資源與開發!貴州的大山,就是天然藥材庫,就是‘頂配’實驗室。聽學長們說,大二就能‘上山采藥’,這可是別的地方很難有的‘待遇’! 這專業課,值!”
我的“主理人”計劃:“做兩地醫藥文化的‘超級聯系人’! 廣東人注重藥材養生,喜歡煲湯,如果碰上貴州的民族草藥秘方,能碰撞出什么新火花? 我想用我學的知識,把兩地的醫藥文化結合起來,開發出讓受人追捧的養生新品。”
石尚闊:做本土藥材“挖寶人”
學長“種草”記:“高中時,學長就向我‘安利’民大,說民大的中藥專業的優勢,讓我特別向往。現在進入民大,希望能學好專業知識,為家鄉的醫藥產業做貢獻。”
網絡“尋寶”記:“通過搜索引擎和專業論壇,我發現民族醫藥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識點,比如一些少數民族的草藥療法,這些都讓我更期待未來的專業學習,希望能早日把理論知識用到實踐中。”
我的“主理人”計劃:“我是貴州本地人,我的家鄉有一些少數民族常用藥材,但它們沒有被更多的人知道。這些藏在深山不為外人知的草藥,是我的‘挖寶’對象,我想通過專業學習,研究這些藥材的功效,把它們開發成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產品。”
國際教育學院新生范氏垂蓉(左)講述她選擇從越南來到中國學習中文的故事。
【國際交流主理人:范氏垂蓉】
越南學子的“中文通關”
初來乍到第一感:“第一次來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一切都讓我充滿探索欲。在民大,少數民族著各式各樣服飾的圖案、色彩都好精致,每一件都像藝術品,我真的特別想嘗試穿一次,感受這份獨特的美感。”
被“中文”一秒圈粉:“我在越南學會計,和中文零交集。有一次聽到中國朋友說中文,那個語調,直接‘洗腦’!它的聲調、韻律像有魔力一樣。回家我就瘋狂搜中國音樂、電影,果斷‘入坑’,必須來中國!深入學習中文,了解這里的文化。”
文化“同步率”超高:“中越文化其實有好多‘共鳴點’!我發現中越都過春節、中秋,連月餅都長得好像!這種默契,讓我在異國他鄉秒速‘適應’,特別親切。”
我的“主理人”計劃:“畢業后,我要回越南當一名中文老師,把在中國學到的知識、了解到的中國文化精髓,生動地講給我的學生們聽。如果有機會,我還想鼓勵他們來中國深造,就像我一樣,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收獲成長。讓更多越南人通過中文認識中國,也讓更多中國人了解越南。”
文/楊辰喻文 戎一鳴 王豐雪
指導老師 楊蕾
編輯 楊睿
二審 廖波
三審 趙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