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愴,痛楚,飽含血淚;激憤,嘹亮,穿越時空。
當歷史的波濤將整個民族卷入湍急的旋流,全國人民發出救亡圖存的吶喊時,文藝的力量從未缺席?!吧鸬难啠林氐母吡凰搿?,凝結著鄉愁和苦難?!霸僖踩滩蛔∵@滿腔怒恨,一齊揮動拳頭”,迸發著民眾的斗志……那些力透紙背的文字、披著硝煙的旋律,在白山黑水間激蕩。念之令人動容,思之令人感奮。
東北凜冽的寒風中,遼河奔涌的狂濤里,戰歌刺破黑暗,化作投槍的鋒芒;詩句洇開墨汁,熔鑄成血液的滾燙。值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今起本版推出《遼河的怒吼——抗戰文藝中的遼寧篇章》專欄,重溫起筆于腳下這片熱土的優秀抗戰作品,重走遼寧文藝界前輩充滿熾熱激情的創作之路,再現作品誕生、演繹和傳播的故事細節,致敬以筆為槍盾、以歌為號角的抗戰文藝經典。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義勇軍進行曲》承載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抗戰記憶,成為澎湃在華夏兒女心中最激昂的旋律。作為國歌素材地,遼寧蘊藏著豐富的紅色資源,遼寧地區抗日義勇軍的誓詞、軍歌和戰績為田漢、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提供了深厚的精神給養和重要的形象源頭。這片熱土見證了苦難、抗爭與覺醒,也譜寫了一曲曲保家衛國、氣壯山河的戰歌。
7月3日中午,淋漓的雨洗刷過錦州的大小街巷。記者剛走進位于古塔區人民街上的東北交通大學義勇軍抗戰遺址紀念館,便聽到一陣鏗鏘的歌聲——“起來!起來!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山河碎,家園毀,爹娘當炮灰。留著我們的頭顱有何用?拿起刀槍向前沖!殺殺殺!”展板前,81歲的張桂芝正唱得起勁,干瘦的手臂隨著節拍有力地揮舞,眼眶中滾動著熱淚。“能不能再來一遍,我想錄下來。”來自江蘇的中年女游客激動地拿起手機,邊錄邊跟著輕輕哼唱,“歌詞跟《國歌》相近,旋律簡單質樸,過耳不忘!”
“這首由錦州黑山人、東北國民救國軍司令高鵬振作詞,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特派員王立川填《滿江紅》古曲而成的《義勇軍誓詞歌》,與《義勇軍進行曲》關系密切,可以稱之為其最原始的母本?!鄙頌殄\州市東北抗日義勇軍研究會專職研究員的張桂芝向記者介紹。
館內,一尊尊奮勇殺敵的義勇軍將士們的塑像,一塊塊內容詳實的史實展板,將人們帶回到烽火歲月——九一八事變后,不甘做亡國奴的遼寧民眾奮起反抗,率先在全國舉起抗日大旗。1931年10月,被稱為“血肉長城第一人”的黃顯聲將軍,在共產黨員劉瀾波的協助下,在錦州專門召開會議,制訂了鼓勵各界參加義勇軍的綱領性文件《收編加委方案》,對義勇軍的組編程序、獎勵辦法、武器裝備和經費來源等都作出規定,受到鼓舞的義勇之士紛紛投奔而來。
展板上出現的《義勇軍誓詞歌》版本由錦州義勇軍研究專家、黑山縣新立屯文化館原館長趙扶民整理,作為這首歌的最早收集整理者,他生前一直堅持在各地尋訪與此歌相關的人員。張桂芝還清晰記得去趙扶民家里探訪時的情形,“趙扶民回憶,他擔任興隆屯大隊民兵連長時,看到當年高鵬振部的騎兵王恩(綽號小胖子)一邊走著標準的步伐,一邊唱著一支《滿江紅》曲調的歌,步伐與歌曲節奏非常合拍,詳細詢問后才知道這是當年高鵬振(綽號老梯子)打鬼子時,由王立川教唱的《義勇軍誓詞歌》。1999年,他找到了當年高鵬振部老戰士王玉樓(綽號草上飛),同樣佐證了王恩的說法,王玉樓說,這首歌是‘老梯子’在成立鎮北軍的誓師大會上,領頭宣誓抗日的誓詞,后來,‘王軍師’(即王立川)把誓詞填上譜子,教大家唱。每當有人加入隊伍,先在關老爺像前由干部領著讀誓詞,然后就學唱,出操時唱,休息時也唱。”
抗日英烈高鵬振的曾外孫女、錦州市太和區營盤鄉中心小學教師王樞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她自幼寄宿在姥爺張汝家,“大概我9歲、10歲的時候,記得家里就陸續接待進行義勇軍研究的一些專家,也聽到姥爺經常激動地念叨著:起來,起來,不愿做亡國奴的人們……姥爺說,‘這是你太姥爺高鵬振當年起軍的誓詞,是就著槍炮和炸彈的火光寫出來的,是我們的傳家寶啊!’幾十年過去了,其中的每字每句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我也把這《義勇軍誓詞》傳給了我女兒。專家將我太姥爺稱之為‘為國歌鐫刻底色的抗日英烈’,我們全家為此而驕傲!”
為什么說遼寧是國歌的素材地?到底有哪些素材為田漢、聶耳的創作提供了靈感源泉和精神支持?2021年,沈陽音樂學院責成音樂學系開展了新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素材地的專題調研工作。參與該調研的陳晶教授告訴記者,師生們歷時近三個月,足跡遍及本溪桓仁、撫順清原、錦州黑山、朝陽建平等地,累計行程4100多公里,采訪專家學者、革命先烈后人20位,查閱眾多地方志、歷史著作、論文、文獻,整理口述資料64000字、拍攝照片1255張,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國歌素材地尋訪與論證報告。
“我們的研究認為,本溪桓仁遼寧民眾自衛軍的《告武裝同志書》部分語言、撫順清原血盟救國軍《血盟救國軍軍歌》歌詞以及錦州黑山東北國民救國軍《義勇軍誓詞歌》歌詞與《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這些文本都為國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陳晶介紹。
創作者的親身體驗和藝術觀往往決定了作品的最終形態,遼寧各地區抗日義勇軍及其代表人物的抗日事跡激發了田漢、聶耳的創作熱情。田漢與桓仁遼寧民眾自衛軍將領唐聚五、郭景珊的接觸使得田漢對這支自衛軍有了一定了解;聶耳在前線慰問駐守的義勇軍并親眼目睹了熱河抗戰的艱苦卓絕、東北義勇軍的視死如歸;當時很多報紙上都能找到關于東北義勇軍的報道,高鵬振更是倍受社會關注的代表人物,這些事跡報道直接構成了國歌兩位作者藝術表達的精神源泉。“聶耳及田漢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民族意志、愛國熱情以及對時代精神的體驗,轉化為自身的創作靈感與熱情,用雄壯、高昂的音符奏出了義勇軍精神的最強音。他們不僅用音樂表達了個人情感,同時還承擔起表達群眾內心和傳達義勇軍精神的崇高義務。在此次田野考察、推演證據的過程中,我們最大的收獲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東北抗日義勇軍的抗日精神以及抗戰意志,而這,正是義勇軍精神的具象體現!”陳晶道出了參與調研工作師生們的共同心聲。
“當年為了便于在隊伍和民眾中傳唱,這些歌所配的大多是古曲,主要是《滿江紅》《蘇武牧羊》的曲調,因為老百姓對這些古曲比較熟悉?!边|寧省政協委員、遼寧歌劇院副院長殷之聲介紹,遼寧歌劇院參與了國歌素材歌曲的編配錄制工作。在去年省政協召開的國歌素材歌曲推介座談會上,向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遼寧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等紅色場館贈送了6首國歌素材歌曲音頻U盤。連日來,這些旋律一遍遍回蕩在記者耳畔,如同一聲聲不屈的號角,無限地逼近那個時代的燃點。那是抗日英雄們用血淚和身軀磨成的鋒刃,攥緊骨節用筆墨和音符發出的怒吼。
“一寸山河一寸血,中華民族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無數抗日志士壯歌而行,用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義勇軍進行曲》就是抗戰精神最集中的表達,是中國抗戰文化中最閃耀的一顆明珠?!边|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員張潔認為,《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與遼寧淵源深厚,遼寧不僅是抗日戰爭起始地,更是抗戰精神的起航地?!靶轮袊鴩杷夭牡亍钡恼J定也是對遼寧抗戰地位的肯定,并成為遼寧重要的歷史文化名片之一。加強對與《義勇軍進行曲》相關的遺址遺跡和素材歌曲等資源的挖掘研究利用,意義深遠。(圖片、視頻由遼寧日報記者吳丹拍攝制作)
責編:徐碩 審核:劉立綱
(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