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進村,是打通農貨進城、消費下鄉的重要一環,關系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日前,國家郵政局召開會議,對快遞進村這件民生實事進行了再部署。此舉將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寄遞服務,更好滿足農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推動小包裹服務大民生,促進農產品對接消費市場。
郵政快遞業嵌入生產、消費的各個環節,近年來承載的實物流通規模越來越大、頻次越來越高,有力支撐了線上消費活力的釋放。數據顯示,截至10月11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1500億件,比去年提前37天。其中,下沉市場消費潛力釋放是關鍵驅動力。一件件快遞正加速翻山越嶺、抵村到戶,為鄉村全面振興源源不斷地提供動能。
貨物順暢流動的背后,是不斷延伸并持續優化的快遞服務網絡。得益于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快遞企業的投入,快遞網點不斷向下扎根,以平均每天新增100多個服務站的速度覆蓋邊遠村莊。目前,快遞服務已覆蓋全國95%以上鄉村。在湖北省秭歸縣,高效的無人機運輸替代肩挑背扛,完成臍橙出村的“最初一公里”;在西藏定日縣,無人配送車開啟了常態化運營……智能運輸工具的廣泛應用,不斷提升末端的寄遞效能,讓進村“最后一公里”和出村“最初一公里”更加順暢。
四通八達的快遞服務,深刻改變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模式,繁榮了農村消費市場。今年前三季度,我國中西部地區快遞業務量加速增長,尤其是寧夏、新疆、青海等地增幅超30%。從不包郵到包郵,從多日達、次日達到當日達,通達的寄遞網絡打破了地域空間限制,實現了商品流通高效。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三季度,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4.6%。鄉村快遞一收一發之間,農特產賣得更遠,消費品買得更多,帶動了鄉村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釋放了鄉村消費潛力。
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正視存在的問題。比如,部分地區村落布局分散、業務量少,派送成本高,導致快遞企業進村駐點的意愿不強;農村快遞服務質量與城市地區相比存在不小差距。
完善農村地區寄遞服務,解決好末端問題是關鍵所在。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縣域快遞網絡,持續彌補農村快遞基礎設施短板,讓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成為農村居民家門口的快遞點。強化源頭管理,特別是在電商發貨與快遞履約方面,有效保障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推動更多新技術、新裝備在農村快遞中有效發揮作用,讓“取件不跑路、寄件不出村”成為更多農村居民的日常。(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