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11”購物狂歡季如期而至,鐵路部門正式啟動為期20天的高鐵快運服務,以“中國速度”護航消費熱潮,各類快件在鐵軌上疾馳,奔赴千家萬戶,既是應對“雙11”高峰的務實舉措,也是鐵路服務深度融入現代流通體系的生動縮影。
為民眾“運”出了“時效升級”便捷圖。“雙11”的快樂,一半在“買”,一半在“收”。鐵路部門精準調配運力,每日安排1700列以上高鐵動車組利用富余空間承運快件,增設37列清晨開行的全列無乘客確認列車專送快件,再加上普速行李車、特快班列的協同發力,構建起“高鐵為主、普速為輔”的立體運輸網絡。站點布局同步優化,全國高鐵快運辦理站增至339個,讓“夕發朝至”“次日達”成為常態,既消解了消費者的等待焦慮,更穩穩支撐起電商經濟的順暢運轉。
為市場“繪”出了“精準適配”供給圖。不同貨物有不同需求,鐵路部門用“定制化方案”破解供需匹配難題,既滿足多元運輸需求,更助力降本增效、激活產業活力。針對生鮮果蔬推出冷鏈保鮮專線,讓陽澄湖大閘蟹、云南鮮花等新鮮直達終端市場,減少流通損耗;為溫控藥品搭建全程恒溫運輸通道,保障疫苗、急救藥品跨省速運的安全性與時效性;對高附加值貨物實行專人押運,筑牢安全屏障。這些精準服務不僅減少了企業額外防護、倉儲周轉等隱性成本,更通過“點對點”直達模式壓縮中間環節,讓企業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為實體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為發展“鋪”出了“雙向賦能”共贏圖。鐵路快運不止于包裹傳遞,更在串聯城鄉、激活產業。通過“運倉配”一體化模式與電商、制造業深度合作,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通知為花牛蘋果、云南鮮花等農特產品開辟綠色通道,讓田間地頭的“鮮味”直抵城市餐桌,既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又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為鄉村振興注入物流動能。
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牽著消費。“雙11”的物流大考中,鐵路部門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為流動的中國注入持續活力,讓民生幸福在“快馬加鞭”中愈發真切可感。(簡艷、丁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