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1日電(記者 李夢涵)10月以來,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杭高院")科研團隊接連在空天信息、化學材料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11月7日,杭高院舉辦重大科技成果交流會,共同探討戰略科技領域的重要突破和杭高院科教融合平臺優勢。中國科學院院士、杭高院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俞飚,杭高院黨委書記邵雪榮,杭高院黨委委員、常務副院長鄭崇輝,杭高院物光學院執行院長戴寧,杭高院化材學院執行院長鄧亮,杭高院化材學院研究員、副院長張夏衡出席活動,媒體記者、杭高院師生代表及行業專家和代表等共同參加,鄭崇輝主持交流會。
邵雪榮向長期關注支持杭高院建設發展的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等各級政府和合作單位表達衷心感謝。他表示,自2019年揭牌成立以來,杭高院依托中國科學院的雄厚資源,扎根杭州、服務浙江,全力構建科教創產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已集聚教學科研人員731人,在站博士后306人,以張夏衡研究員團隊成果為代表的系列標志性科技硬核科技,為國家和區域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創新力量。未來,杭高院將繼續深化"一核兩翼"戰略,以更開放的姿態對接全球創新資源,以更務實的行動推動成果轉化,為杭州加快建設更高水平創新活力之城、為浙江打造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為國家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更多杭高院智慧與力量。
俞飚表示,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知每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的背后,都凝聚著科研人員長期的心血與智慧。此次張夏衡研究員團隊開發出借助N-硝胺實現直接脫氨官能團化的全新方法,既是他個人勤奮與智慧的結晶,更是杭高院推動科教融合發展、重視青年人才培養、深化"院所共建"辦學特色的生動體現和有力彰顯。在這樣的協同育人機制下,學生可以在重大科研任務中歷練成長,實現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雙豐收。今年,杭高院化材學院與藥學院聯合成立的浙江省糖類藥物重點實驗室也正式獲批,化材學院將以此為契機,把相關技術突破與糖類藥物的開發掛鉤,在藥物設計、制備等方面,走出具有杭高院特色的前沿道路。
戴寧結合物光學院發展脈絡、學科布局和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學院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突破性科技成果。從參與"夢天艙"空間窄線寬激光器和飛秒光梳研制,到藍碳一號A星-高分辨率成像光譜儀等航天載荷研制,每一項標志性成果都承載著杭高院科研人員堅持服務國家戰略、賦能區域發展的初心與使命。鄧亮圍繞平臺特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面對化材學院進行了系統介紹?;膶W院鼓勵新方向的探索與引領,堅持通過深化產教融合貫通人才培養全鏈條,構建"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產業轉化"為一體的完整創新生態,致力于建設成為在分子科學與技術領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教育基地和研究中心。
作為登上《Nature》頂刊的科研成果負責人,張夏衡作專題報告,深入解讀了該成果原理:在制造藥物、農用化學品、染料、各種材料的工業過程中,芳香胺是一個重要中間體。如果你學化學,那么大學教科書上就會學到著名的Sandmeyer反應:當量金屬銅促進下把芳基重氮鹽轉變成芳基鹵代物,進而應用在各大領域。然而Sandmeyer反應中所使用的芳基重氮鹽則從芳香胺制備而來。該研究借助N-硝胺實現直接芳香胺脫氨官能團化的全新方法,N-硝胺中間體在反應體系中瞬態形成后立即轉變成產物,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過渡金屬銅。讓我們驚喜的是,該技術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可實現芳胺C–N鍵向多種重要C–X鍵(包括C?Br、C?Cl、C?I、C?F、C?N、C?S、C?Se與C?O)以及C-C鍵的直接轉化。與經典的Sandmeyer反應條件相比,新方法在藥物合成中常用的多氮雜環體系里展現出顯著優勢;與其他脫氨官能化方法相比,此策略的核心優勢在于僅憑實驗室極易獲取的簡單試劑,就實現了出色的通用性。為進一步提高該技術的應用性,該研究還開發了一鍋法脫氨交叉偶聯策略,通過"一鍋兩步法"得到一系列所需要的重要骨架。也就是說,這個方法簡便、環保、價格低廉,還具有很高的廣譜性,有望在制藥、材料制造等多個重要領域獲得廣泛應用。
浙江大學陸展教授表示,該成果是我國科學家在合成化學基礎研究領域一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貢獻,展示了中國科學家在解決化學合成關鍵難題上的創新能力和國際領先水平。這項研究范式創新,安全性高;方法簡潔,普適性強;策略集成,潛力巨大,展現出很高的工業化應用潛力。行業代表高度重視該項成果的未來應用價值,愿與科研團隊一道,相互賦能,為科研成果提供工程化驗證與優化落地的產業場景,共同擁抱新質生產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