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渝萬高鐵關鍵控制性工程石沱長江大橋迎來重要節點。中鐵大橋局機械化施工分公司承擔鋼梁吊裝任務,繼北岸(萬州岸)完成試吊及首吊后,南岸(重慶岸)當日也圓滿完成相關作業。兩岸核心架梁設備正式投用,大橋全面進入結合梁架設階段,上部結構大規模施工即將展開。
以創新技術引領世界橋梁的新標桿。石沱長江大橋作為全球首座公鐵合建雙聯塔斜拉橋,其設計突破了傳統橋梁結構——上游側承載時速350公里的渝萬高鐵,下游側鋪設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實現“一橋雙用、公鐵同層”的立體交通格局。在鋼梁架設環節,通過32組高精度傳感器實時采集應力、位移等12類數據,結合5G傳輸與BIM模型動態聯動,將安裝誤差控制在3毫米以內,550噸重的鋼梁如同被“數字牽引繩”精準定位,徹底顛覆了傳統橋梁架設的粗放式作業方式。更值得關注的是,架梁吊機配備的雙重制動系統與棘輪棘爪自動換位裝置技術,讓重載設備在長江風浪中實現“毫米級微操”,彰顯中國裝備制造的精密化水平。
撬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點。石沱長江大橋作為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包(銀)海通道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其建成后將重慶至萬州的時空距離壓縮至1小時內。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這座大橋如同一條“經濟動脈”,不斷推動重慶東站樞紐經濟、涪陵臨港經濟、萬州開放經濟的協同發展,同時將川東北、渝東北地區納入全國高鐵網絡,為西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提供了高質量發展戰略支撐。
在毫米之間詮釋責任擔當的工匠精神。當首節鋼梁精準落位的那一刻,不僅是一個工程節點的完成,更是一代代橋梁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精神的傳承。大橋建設的每一個節點突破,都凝聚著建設者的智慧與汗水。面對長江汛期提前、施工場地受限等挑戰,中鐵大橋局參與建設的班組平均工齡超過15年,他們將港珠澳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等超級工程的經驗轉化為標準化操作流程,在滑移支架定位、橋面板疊合等關鍵工序中形成23項工藝創新,創造了18天完成首臺吊機拼裝、20天完成第二臺吊機調試的“中國速度”。
這座矗立在長江之上的超級工程,既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生動縮影,也是連接兩岸的交通要道,更在時代的浪潮中譜寫著波瀾壯闊的鐵路發展藍圖。當科技力量與戰略的圖紙相遇,當工匠精神與時代使命交融,中國基建必將繼續引領世界橋梁工程邁向更高水平。(孫文懿、薛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