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的脈搏由數據定義,歷史的記憶面臨算法的沖刷,我們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將走向何方?10月24日,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靜安展區“智域漫游”在靜安市北國際科創社區啟幕,展覽將持續至12月24日。這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次關于未來城市公共性的探索。
本次展覽由靜安區政府主辦,并與喜馬拉雅達成深度合作,是一次科創與藝術的融合。展區毗鄰喜馬拉雅總部,雙方合作以聲音為媒介,將線上內容與線下展覽結合。喜馬拉雅為展覽提供線上支持,所有展區作品都通過其云平臺進行傳播與演繹。

這片場域曾回蕩著工業時代的轟鳴,如今已躍升為匯聚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科創高地。在學術主持金江波與策展人張承龍的擘畫下,展覽以“智域”為思考框架,以“漫游”為體驗方式,“智域漫游”將整個區域化為一個城市實驗劇場,邀請公眾審視藝術、科技與歷史三者間的化學反應。
展覽匯聚二十余組作品,涵蓋公共藝術、插畫、城市家具等形態,動線設計層層遞進,引導觀眾步入一場科技與藝術交織的漫游敘事。從作為“漫游裝置實驗場”的B區啟程,觀眾踏入一個科技與幻想交織的世界。《洄代新序》打破時空壁壘,唐人與現代玻璃幕墻好奇對望,完成一場穿越千年的文明共舞;《申蘭絮語》邀請觀眾通過吹氣與手勢,讓上海市花白玉蘭在屏幕上綻放。駐足于懸吊于空中的《Space O奇異空間》,作品以流動的牛津布與光影構建出輕盈的夢境;《七步的疊態》則通過水相、蓮池與琉璃態交織出一條可穿行的“水晶宮”通道。
步入C區戶外草坪,藝術裝置與綠地景觀相映成趣。《風的漫游》將無形之風化為可見的數據韻律;《管見之蕩·循環新生》用鋼鐵與竹筒的巧妙嵌合,探討循環再生的永恒主題。
移步至A區的中庭天光下,“風起海上?繪見中國”插畫項目為硬朗的工業遺產空間注入了感性的色彩。青年藝術家們用畫筆回應歷史,將神話異獸、童年記憶與個人成長故事,烙印在曾經的廠房肌理之上。《山海經·西次三經》中的奇珍異獸在此蘇醒,《大小勇敢家》與《星圖稚夢》講述著關于勇氣與成長的細膩故事。觀眾也可以與《鼓點》、《云朵回廊》等充滿巧思的城市家具進行互動。

展覽的一大亮點,是構建了“1+5+N”的聯動模式。它以喜馬拉雅的聲音算法藝術為核心,聯動市北高新園區內五大前沿科技展館,并結合多場美育公教活動,編織了一個名為“云數智鏈”的展示與體驗網絡。這一模式打破了藝術與科技的邊界。觀眾可以在欣賞算法生成的藝術作品后,移步至聯動科技館,直觀了解其背后的AI、區塊鏈等技術原理。
漫游的終章,在喜馬拉雅企業樓內,觀眾迎來一個充滿回響的終點。全球采集的聲音數據流,經過聚焦于本地的算法提純,被轉化為一件根植于靜安土壤的藝術作品。它生動地詮釋了展覽的深層追求,在技術全球化的時代,如何讓數字文明滋養而非湮沒獨特的地方個性。
離開展覽,觀眾可能會獲得一種觀念的啟迪:未來智慧城市里的珍貴算力,可能是人性的溫度與對集體記憶的守護。“智域漫游”以其生動的實踐在訴說,當藝術深度介入城市更新,能夠在效率與人文、全球與在地、歷史與未來之間,找到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平衡點。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 記者 周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