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19日電(記者 李夢涵)10月19日,由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山地災害風險防控教席、巴基斯坦國家災害管理局、巴基斯坦真納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二屆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開幕。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自然災害高發頻發,大規模復合鏈生災害對人類社會和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的研究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課題。此次會議是2023年10月在伊斯蘭堡舉行的第一屆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國際研討會的延續,來自國內外有關科研院所、高校、政府部門、國際組織等的四百余名專家學者,圍繞氣候變化對自然災害的影響、災害形成機理和應對措施、災害風險管理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推動氣候變化與災害風險研究的深入發展,提高社會防災減災韌性。
會議舉行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山地災害風險防控教席啟動揭牌儀式。這是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第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項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中國-巴基斯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崔鵬研究員擔任教席,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IRDR)執行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楊賽霓教授擔任聯合教席。該教席聚焦山地災害防災減災與韌性提升領域,旨在聯合亞洲及全球科研機構,系統研究災害山地災害形成、運動和致災機制,開發災害風險評估和管理模型,推動防災減災技術與知識共享,助力亞洲及全球山地生態系統應對災害威脅,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實現。
會上還發布了山地災害風險精細監測預報預警平臺、《2024年全球自然災害評估報告》、數字中巴經濟走廊平臺、《中巴經濟走廊自然資源與綠色發展圖集》等四項代表性科技成果,集中展示了近年來中國科研機構面向全球氣候變化與自然災害風險開展的科技行動和創新成果。
據悉,聚焦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耦合作用下的新興自然災害風險,與會專家還將研討形成《新興自然災害風險防控國際科學倡議》,號召全球科學力量攜手努力,圍繞風險認知、風險預警、韌性治理三大核心方向,突破關鍵科學與技術瓶頸,助力全球新興自然災害風險的科學防控與可持續發展。
崔鵬院士深入分析了氣候變化背景下新興自然災害發展的形勢及面臨的風險挑戰。他表示,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災害頻發、社會系統日益復雜的背景下,新興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將顯著改變傳統的災害防控模式,急需要通過國際科學界的協同攻關,加強風險科學認知、前瞻性預防、減緩措施、監測預警、應急響應與恢復重建等,將戰略共識轉化為全球減災科技行動,提升各國和社區的整體韌性,確保發展成果不因災害而逆轉,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有力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