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以“AI時代重塑閱讀生態”為主題的2025讀者·領讀者大會在甘肅大劇院開幕。大會聚焦人工智能技術浪潮下的全民閱讀發展路徑,倡導“讓閱讀成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推動構建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閱讀共同體”與“學習共同體”。
10月16日,以“AI時代重塑閱讀生態”為主題的2025讀者·領讀者大會在甘肅大劇院開幕。
本屆大會由讀者出版集團主辦,匯聚李敬澤、劉亮程、趙麗宏、葉舟等著名作家,翟博、榮新江、畢嘯南、熊丙奇、蔡可、李懷源等文化與教育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數百位校長、教師和閱讀推廣人,圍繞“閱讀與人的精神構建”“AI賦能教育,如何培養會提問的人”“閱讀照亮人生”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
10月16日,以“AI時代重塑閱讀生態”為主題的2025讀者·領讀者大會在甘肅大劇院開幕。
甘肅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馬玉萍在致辭中表示,共建“閱讀共同體”是深化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務實舉措。她強調,將以本次大會為契機,通過推出精品出版物、統籌推進各類書香建設、豐富閱讀活動形式等創新舉措,引導大眾養成良好閱讀習慣,不斷拓展全民閱讀的廣度與深度,為文化強省建設凝聚奮進力量。
讀者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斌強介紹,集團通過打造精品圖書、系統布局“讀者小站”等近千個線下閱讀空間,推動新華書店轉型升級為新型城市文化綜合體,并攜手地方政府共建“讀者之城”,持續舉辦書展及數百場閱讀活動,讓書香浸潤城市肌理。
名家共議AI時代閱讀本質,呼吁構建深度連接
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刻變革,著名文學評論家、作家李敬澤以敦煌文獻為例,闡釋了閱讀在文明傳承中的核心價值。“閱讀的根本意義,在于建立與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深度連接。”他表示,在從印刷文明邁向數字文明的轉折點上,我們更需堅守閱讀的人文內核,培養“強健、寬闊、富于創造力的人”。
茅盾文學獎得主劉亮程現場演講
茅盾文學獎得主劉亮程以其在新疆“木壘書院”的耕讀生活為引,探討了AI作為“向內挖掘”人類知識的新工具與文學創作的關系。他強調,盡管AI能高效處理知識,但真正的文學根植于對真實世界的“撫摸”與生命體驗。他呼吁在AI時代,文學創作者應守護那份源自親手勞作、連接萬物生靈的“真實觸感”,讓文學始終由鮮活的生命體驗所“供養”。
聚焦素養導向 推動從“讀書”到“用書”的轉變
針對AI時代的教育變革,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李懷源指出,閱讀正從“符號思維”轉向“數據思維”,從建構意義邁向解決問題。“這個時代的閱讀不再是享受型或認知型,而應發展為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思維訓練。”他建議,要引導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跨越“信息繭房”,實現“從讀書到用書”的轉變,在復雜情境中培養核心素養。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翟博強調,數智時代尤需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他表示,人工智能推進教育全新變革的同時,必須堅守育人本位,通過家校社協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發布數字平臺與系列產品 推動閱讀生態升級
大會現場發布了以閱讀為核心的多項創新成果:全國領先的閱讀與文化服務數字平臺“讀者App(3.0版)”正式亮相;面向青少年群體的分級閱讀產品“讀者青少年閱讀叢書”精準服務不同年齡段讀者;“閱讀+生活”一站式服務平臺“讀者新閱集”及“讀者·新閱讀”校園閱讀服務體系同步推出,構建起覆蓋多場景的閱讀服務網絡。
為推動全民閱讀走深走實,大會持續推進“領讀者十百千萬工程”,現場為“全民閱讀讀者·領讀者”代表頒發聘書,為“讀者·領讀者全民閱讀書香校”授牌,以榜樣力量引領“多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社會新風尚。
讀者·領讀者大會自2024年啟動,2025年第二屆讀者·領讀者大會以更具前瞻性的視野,攜手社會各界力量,為推進書香社會建設和文化強國建設注入新動能。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胡雨濛 馬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