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踏著青石板路,造訪江蘇蘇州滄浪亭,未進園門,已聞得流水淙淙、竹林搖曳。跨入園門,但見林木葳蕤,園景曲折迂回,別有一番遠離塵囂的幽然。
北宋慶歷年間,詩人蘇舜欽貶謫后寓居蘇州,在此購地筑亭。自號“滄浪翁”的他,在這座滄浪亭里與歐陽修等好友書信往來、詩意唱和,留下了許多文壇佳話。
如今的滄浪亭,已非蘇舜欽時的面貌,而是延續了清代江蘇巡撫宋犖《重修滄浪亭記》中的布局。因滄浪亭年久失修,宋犖重新規劃修整,以高低錯落、移步換景的方式讓水景更加通透。他還重構主亭,使得園林結構和文化內涵更趨于“高山景行”,而非原本單純的隱逸之意。
沿園內小徑緩緩前行,可見臨水而建的面水軒猶如一艘畫舫,窗軒洞開,映入一泓碧波。蘇州市留園管理處副主任、網師園(滄浪亭)管理辦主任吳琛瑜介紹,面水軒以前出現過沉降現象,后經專業團隊論證,最終采用了微型樁技術來抬升建筑,在保護古樹名木和周邊環境的同時,力求精準還原歷史原貌。
繼續沿著復廊前行,不久又能發現,滄浪亭半開放的園林布局,巧妙地借助了園外葑溪的流水,將園內外的景色連通起來。“滄浪亭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借景的智慧,園外之水與園內建筑相得益彰,造就了內外相融的獨特景致。”吳琛瑜說。
觀魚處前,幾尾游魚在水草間穿梭追逐,時而浮上水面,泛起漣漪。蘇舜欽曾寫下“瑟瑟清波見戲鱗,浮沉追逐巧相親”的詩句,園方修繕時參照古籍記載,種植水生植物,營造魚游鳥飛的氛圍,讓人仿佛置身于詩人筆下的優雅景致中。
拾級而上,來到滄浪亭主亭。亭內的石柱和欄桿精雕細琢,柱子上刻有仙童、鳥獸與花樹圖案,古樸雅致。“我們在修繕過程中嚴格遵循史料記載,采用傳統的青磚與古法灰漿,保持原建筑的古樸風格。”吳琛瑜說。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是滄浪亭內久負盛名的詩文楹聯。上、下聯分別取自歐陽修、蘇舜欽的詩作,巧妙合為一體,成為許多文人理想中的生活意境。
五百名賢祠、明道堂、仰止亭……園中每處建筑景別都和古人的詩詞意境、滄浪亭的文脈息息相通,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空間。
傍晚時分,昆曲《浮生六記》在滄浪亭內上演。演員們穿梭于亭臺樓閣之間,亭前池水倒映著華燈與戲服的光彩,觀眾仿佛穿越回古時江南的雅致生活。
劇中蕓娘的飾演者、蘇州昆劇院演員沈國芳說,演員會根據不同空間的特點調整表演節奏,讓戲曲情節與園林氛圍自然融合,觀魚處前的輕歌曼舞、翠玲瓏中的低語婉轉,都能讓觀眾在移步換景中體驗昆曲的百轉千回。
沈復的名作《浮生六記》被改編為實景昆曲劇目,引入滄浪亭的古建空間。“非遺遇見非遺”的創新嘗試,讓傳統文學、古典戲曲與園林建筑完美融合,古建筑不再只是凝固的歷史,更成為煥發生命力的文化現場。
昆音雅樂回蕩亭閣,詩意于廊檐石徑間悄然浮現,滄浪之水伴隨這千載詩意,生生不息地向前流淌。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4日 07 版)
(責編:趙欣悅、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