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的喀斯特溶洞內,耀眼的燈光和震耳欲聾的歡呼聲令人無暇顧及黑暗之中懸掛的鐘乳石。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黑水鎮氽塘村鳳鳴洞內,一座標準籃球場靜臥于拱形穹頂之下,四周環繞著座無虛席的看臺與飄揚的彩旗。2025年8月,沿河縣舉辦了“洞籃”四省市邀請賽,賽事吸引4萬余人次到場觀賽。這股熱潮促使當地政府與村民開始規劃以縣域溶洞群為核心的旅游開發及其他配套項目。
貴州地處喀斯特地貌核心區域。沿河充沛的雨水和適宜的氣候條件,也為溶洞的發育與保存提供了溫床。據當地政府部門介紹,該縣已發現溶洞1000余個,其中部分已被納入旅游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坐落于烏江畔的鳳鳴洞四面環山,洞內冬暖夏涼。據村民介紹,即便酷暑時節洞外氣溫逼近40攝氏度,洞內仍能保持在10至20攝氏度之間。
洞內前區為籃球場館,長64米、寬36米,2300余平方米的空間內設有國際標準球場和環繞梯級座席,可容納2000余名觀眾。其后方還連接著遍布鐘乳石與流石巖層的景觀區。此外,洞內還配套建設2400余平方米的洞吧休閑廳、觀景中廳與探秘玄廳等。
據民間傳說,該溶洞通道呈Y形分布,巖縫間潺潺流水聲酷似鳳鳴,“鳳鳴洞”由此得名。
“洞籃”的開設為這座天然溶洞迎來了空前客流,使其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旅游創收點。
“過去村里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種植水稻、玉米和小規模桃梨產業,”汆塘村黨支部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王春年介紹道,“即便坐擁五處溶洞,以往也僅僅是村民納涼之所。如今各類賽事不僅帶來了穩定客源,更開辟了新的商機。”
據王春年介紹,在客流高峰期間,銷售小吃飲料的村民日收入可達1000至2000元(約140-280美元)。
早在2024年初,思渠鎮楊楠村村民自發組織申請,希望將當地的“龍門洞”建設為籃球場,后經地質勘查論證、環境風險評估等綜合考量,建成一座總面積4800平方米、可容納4000余人的洞穴籃球場。2024年8月以來,全縣已累計舉辦“洞籃”賽事200場次,吸引1000余支本地及跨區域球隊參賽,接待游客40萬人次,帶動當地旅游綜合收入超2000萬元。
楊楠村的成功范例讓其他擁有溶洞村子看到了新的發展道路,其中,氽塘村憑借廣闊的溶洞空間及距縣城僅15公里的區位優勢,在發展旅游方面條件尤為突出。
“溶洞內的場館不受天氣影響,環境清幽,非常適合舉辦社區活動,”王春年補充道,“既能滿足群眾健身納涼需求,又能促進社交互動。”
在社區共建與政府科學評估的雙輪驅動下,“洞籃”項目在沿河縣蓬勃發展。這些溶洞空間既成為吸引游客的文旅新名片,也化身為服務當地居民的綜合性運動場館。
“洞籃并非單一賽事,而是我們推動體育與文旅融合的一次重要實踐。”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副縣長汪濤表示,“我們正借此探索溶洞資源的多元可能。”
據汪濤介紹,沿河作為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偏遠縣城,多年來始終致力于探索促進就業與增收的有效途徑。
現在,新興業態隨客流應勢而起。當地村民不僅經營洞內餐飲,更依托洞內恒溫環境發展洞藏高粱酒等特色產業。
塘壩鎮石花村村民張遼,利用家鄉天然溶洞,將自家釀造的高粱酒珍藏洞中,常年14度的氣溫便于酒體的穩定和甲醇的自然揮發,引來客人爭相購買的他的酒,經過洞藏的酒,一斤的價格要高于同類酒體2倍多。
汪濤表示,將重點開發位于縣城20分鐘交通圈內、交通便捷的溶洞,且在開發前須完成安全檢測與環評審批。
在溶洞賽事引發全網關注后,多家企業與體育平臺已與沿河自治縣政府展開接洽。該縣副縣長汪濤強調說,所有市場化項目必須通過綜合評估審核后才可落地實施。
他補充道:“溶洞籃球雖為我們打開了良好局面,但要打造獨具特色且可持續的旅游產品體系、保持游客長效吸引力,仍有大量工作亟待推進。”
規劃部門正考慮建立區域性籃球聯盟,串聯武陵山區跨省交界地帶的多個城市。汪濤表示,協同發展模式將助推區域一體化進程,為缺乏產業支撐的基層社區注入發展動力。
汪濤強調:“我們必須立足自身溶洞資源稟賦,走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道路,而非盲目跟風旅游熱潮。”(作者 楊軍 劉伯千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原文見10月7日中國日報旗艦版10版、國際版10版, 英文鏈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10/07/AP68e47412a31017a8053b6d09.html
10月7日,《中國日報》國際版10版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