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劉禛):走進新疆阿勒泰市拉斯特鄉斯蘭別克·沙合什的工作坊,各式毛皮滑雪板掛滿了屋子。從兩米長的實物滑雪板到巴掌大小的滑雪板紀念品,每一件都凝聚著他近半個世紀的技藝堅守,和跨越百年的冰雪傳承。
作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斯蘭別克·沙合什從年少起便與這項古老技藝結下不解之緣。
冰雪傳承,五代人堅守
斯蘭別克從十五六歲開始便跟隨父親學習制作古老毛皮滑雪板,這門手藝從他爺爺的爺爺那一輩傳下來,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
“我是家族中第四代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藝的傳人。”斯蘭別克回憶道,在他童年時期,滑雪板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他的父親是一位技藝精湛的木匠,村里人都來請他制作滑雪板。斯蘭別克從最基礎的滑雪板制作技法學起,循序漸進地掌握了這項技藝的全部精髓。
經過五十多年對制作技法的鉆研、打磨與改良,斯蘭別克制作的毛皮滑雪板不僅傳承了古老技藝,更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些凝聚匠心與歲月溫度的古老毛皮滑雪板,吸引了眾多游客和滑雪愛好者前來購買,逐漸打開了市場,也切實改善了斯蘭別克一家人的生活條件。
在他的影響下,兒子胡安什別克也投身于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中,成為這項家族技藝的第五代傳人。2010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斯蘭別克被認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這標志著這項古老技藝正式獲得官方的認可與保護。
冰雪智慧,技藝煥新生
阿勒泰地處北緯47度的世界滑雪黃金緯度帶,冬季平均積雪厚度超過1.5米,積雪期長達半年之久。在這里,古老毛皮滑雪板曾是先民與嚴冬對抗的生存利器。
“積雪封山時,馬匹寸步難行,毛皮滑雪板就成了雪原上的‘馬蹄’。”斯蘭別克撫摸著手中的滑雪板向記者解釋道。
這種古老毛皮滑雪板凝聚著當地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先民們獨創性地用馬腿毛皮制作滑雪板:下坡時順向的皮毛提供流暢的滑行體驗,而上坡時逆向的皮毛又能瞬間增大摩擦力,實現自如制動。一順一逆間,盡顯因應自然的匠心智慧。
農牧民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培訓基地榮譽墻一角。
斯蘭別克曾一度擔憂,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古老毛皮滑雪板會逐漸失去用武之地,最終湮沒于歷史長河。然而,當地政府出臺的一系列保護性舉措徹底打消了他的顧慮。在政府的支持下,斯蘭別克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坊和展覽室,這也讓毛皮滑雪板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過去,制作滑雪板所需的大型木料全靠手工處理,既耗費體力,又存在一定的受傷風險。如今,各類機械設備的引入不僅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也使滑雪板的成品變得更加精美。隨著斯蘭別克的兒子胡安什別克的加入,這項古老的技藝也同步邁入了新時代。“我們開發出只有巴掌大小的迷你滑雪板,既保留了傳統韻味,又兼具觀賞性與便攜性,一個雪季就能賣出三百副。”他們還借助互聯網,向全國各地的冰雪運動愛好者展示毛皮滑雪板的制作過程,使這一古老技藝轉型成為阿勒泰富有代表性的文旅產品。
冰雪夢想,一起向未來
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鄉的一處洞穴內,一幅距今約1.2萬年的巖畫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古人腳踏毛皮滑雪板狩獵的場景——這被考古學界公認為世界上關于滑雪運動的最早記載,也讓阿勒泰有了“人類滑雪起源地”的美譽。
如今,古老毛皮滑雪板已成為阿勒泰文旅產業的一張亮麗名片。2024—2025年雪季,阿勒泰四大滑雪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日均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總體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長20%。在將軍山、可可托海等滑雪場的展示廳里,在阿勒泰地區機場的特色商品店里,毛皮滑雪板以其蘊含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和工藝價值,成為備受游客青睞的文化紀念品。許多滑雪愛好者專門訂購迷你版的毛皮滑雪板,將其作為阿勒泰冰雪之旅的珍貴紀念。
自2020年起,阿勒泰地區創新性地將滑雪等納入中小學體育必修課程,構建起完整的冰雪運動教育體系。目前,全地區已有注冊青少年冰雪運動員360余名。這些在雪場上成長的新一代,正在續寫著阿勒泰的冰雪傳奇。
斯蘭別克的手工作坊時常會邀請附近的孩子們前來參觀。每到這時,他總會手把手地在現場演示毛皮滑雪板的制作過程,并耐心地給孩子們講解這門古老技藝的每一個細節,讓他們在觸摸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先導片的開篇,一片雪花從阿勒泰市墩德布拉克洞穴珍貴的彩繪巖畫中輕盈飄出——它越過山河,飛向全國,也飛向世界。這一極具象征意義的畫面,將古老的新疆阿勒泰滑雪起源與現代奧林匹克盛典緊密相連。而斯蘭別克——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藝傳承人,帶著凝聚冰雪智慧的傳統雪板,出現在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現場,向世界展示這項延續萬年的冰雪技藝。
每年到了雪季,將軍山雪場上,無數滑雪愛好者踏著現代雪板馳騁而下;而在山腳下這間溫暖的工作坊里,斯蘭別克依然守護著毛皮滑雪板制作這項已傳承萬年的冰雪技藝。新舊碰撞間,阿勒泰的冰雪故事正在書寫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