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余歲的故宮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公眾來到故宮參觀,很容易注意到太和門的西側有一石盒、東側有一座漢白玉質石亭。太和門在明代被稱為奉天門,是明代和清初皇帝的上朝場所。那么,太和門前石盒內裝的是何物、石亭有什么用途,是否與皇帝上朝有關?
太和門前西側石盒底面為正方形,邊長約1.25米,高(含龍紋紐)約1.3米,由底座、盒身、盒蓋三部分組成。其中,底座周邊雕刻有卷云紋,盒蓋上方有蟠龍狀紐紋,且紐紋在東西兩側開孔。從外觀來看,石盒猶如裝寶璽之盒。
關于石盒內盛放何物,紀曉嵐所著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一段軼聞:圖裕齋(官員名)的父親督理宮中工程事務時,曾命人打開石盒,發現里面都是黃色細屑,沒有裝滿。這些細屑應該是米谷因年歲久遠腐化而成的。由此可推斷,石盒里面裝的是粟米、谷物之類的糧食。
關于在石盒里存放糧食的目的,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分析認為:《尚書》確定的國家治理的八個核心領域,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糧食(農業)。皇家儀仗隊中,大象馱的寶瓶內,裝的也是糧食(稻谷、麥子、大豆、玉米、黃米等)。這應該是希望皇帝的子孫后代看到它時,就能想到農業勞動的艱辛。同時,也表達了帝王對農業的重視。
石盒外觀猶如宮中陳放寶璽的盒套。這也說明古代帝王將石盒與寶璽等同起來,以表現石盒的重要性和皇權意義。
東側石亭通高約3.5米,由礎石、底座和亭身三部分組成。其中,礎石為兩塊平整的方形石,主要用于支撐底座,且在礎石前方設有二步臺階,以利于使用者拾級登上。底座為須彌座樣式,但其上部呈內收狀,應該是便于使用者往亭內放置物品。亭身為單檐廡殿屋頂樣式,四面雕刻隔扇紋飾,且在南北兩面留有開口。石亭的構造、外形與天壇齋宮前的時辰亭幾乎完全一樣。
時辰亭又名奏事亭,用于臨時存放時辰牌,牌子上寫明皇帝祭祀禮儀的時間節點,以供皇帝參考;皇帝居住齋宮期間,該亭子為大臣上奏時存放奏章用。時辰牌或奏本先被存放于石亭內,再由執事人員轉呈給皇帝。《故宮札記》中稱太和門前石亭為“詔書亭”,即皇帝頒發詔書前,先命人將其放在亭子里,以示莊重。不難發現,太和門前石亭的功能,與天壇時辰亭的功能有些相似,都會用于臨時存放文書。
清代嘉慶皇帝對石盒與石亭的功能一無所知。清代官員英和在《恩福堂筆記》里記載:某日嘉慶皇帝從天壇祭天回宮,路過太和門時,注意到這個石盒。他問身邊的人石盒是干什么用的,當時沒有人能答出來。由此可推測此二者主要為明代所用。而明代畫師余士、吳鉞曾共同繪制了《徐顯卿宦跡圖冊》。其中的“金臺捧敕”,展現了明萬歷五年到七年(1577—1579年),徐顯卿作為捧敕官(在重大儀式中傳遞詔令的官員),在太和門陪同皇帝授敕的場景。在太和門丹埠的左前方,就有石盒與石亭。
太和門前的石盒用于存放米谷,石亭用于存放詔書。這種明代陳設做法,表達了深層的象征意義:明代帝王對發展農業的高度重視,對鞏固統治的濃厚期盼。(周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編輯:于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