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足石刻寶頂山大佛灣,一場和水害斗智斗勇的“戰(zhàn)爭”已經持續(xù)多年。裂隙滲水,可誘發(fā)巖體失穩(wěn)、表層風化、鹽析結晶等多重病害,對文物安全與長久保存造成嚴重威脅。
8月19日,在河南洛陽開幕的2025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上,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蔣思維帶來了多學科協(xié)同水害治理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工程結束后,歷經五年的跟蹤監(jiān)測發(fā)現(xiàn),臥佛表面原滲水點不再出水,造像本體鹽析現(xiàn)象也明顯減輕,治理效果顯著。
在石窟寺中治水,不用和洪水打交道,但“神出鬼沒”的徑流也令人頭疼,傳統(tǒng)的巖土與水利工程中的成熟技術在石窟治水中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大足石刻水害治理團隊采用精細地質勘察手段,用地質雷達、高密度電法、鉆孔攝像、電磁波CT等多種方法,明確大佛灣滲水補給源、滲流路徑、排泄通道,揭示地表徑流特征和地下水動態(tài)特征的空間關系。水文地質分區(qū)和滲流精細水文地質模型的構建,為后續(xù)巖體裂隙滲水病害的治理、監(jiān)測、評估等工作提供了科學依據。
該團隊還首次將水電工程領域中成熟的帷幕灌漿技術引入水害治理工程。帷幕灌漿局部封堵地下水滲流路徑,使其改向,讓裂隙水不至于流向石窟文物本體。
蔣思維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技的發(fā)展不斷為文物古跡的保護提供新的可能,大足石刻水害綜合治理體系廣泛融合使用了多學科、多場景中的成熟技術。但由于文物古跡的珍貴性與不可再生性,將其他領域技術運用于文物保護中時,也大有講究。
“文物保護原則與合理的保護技術,是治理措施有效實施的保障。”蔣思維說,多學科協(xié)同要在文物領域實現(xiàn)“1+1>2”的效果,在應用時要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低限度干預”等原則。同時,保護過程須對癥下藥,選用合理的技術工藝。“比如,將水電工程中的帷幕灌漿技術引入石窟水害治理,我們要篩選與文物本體兼容、耐久、環(huán)保的復合灌漿材料,進行扎實的前期試驗,還應明確其使用條件。”蔣思維強調。
“多學科協(xié)同”是論壇上的高頻詞。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黎講起了團隊用八年時間完成的大足石刻小佛灣造像本體保護修復工作。
考古調查研究、病害調查評估、生物病害防治、修復材料研究、效果監(jiān)測評估、物理防護、石質修復、彩繪金箔修復、結構變形加固……八年來,一項項工作扎實落地,成就今天重煥光彩的小佛灣。
李黎總結,石窟寺的保護涉及多領域多學科交叉融合,需要協(xié)同發(fā)力攻關技術難題。而且,保護理念并非一成不變,要充分考慮文物價值、保存現(xiàn)狀和保護需求,對石窟寺保護理念進行發(fā)展和完善。
李黎認為,中國石窟寺保護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科學研究貫穿全過程,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相結合,由保護文物本體安全轉向本體和文物環(huán)境綜合保護。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在論壇上透露,他們正在改造莫高窟的洞窟門。門,看似很不起眼,但門的內外側結構、開合方法、材質工藝等都會影響洞窟內的微環(huán)境。這些改動,反映的也是理念的變化:過去的保護集中在壁畫、造像本身,現(xiàn)在的保護,拓展到了文物所在的環(huán)境,考慮文物和人與環(huán)境的交互。
敦煌研究院還建成了文化遺產領域唯一的全氣候大型物理仿真模擬平臺——多場耦合環(huán)境模擬實驗室。它將風、沙、雨搬進實驗室,模擬文物在惡劣自然條件下的劣化情況。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谷本親伯直言,遺產保護需要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大學應該多為學生提供跨學科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探索在石窟寺保護領域形成文理融合的教育機制。“我們可以用技術手段和先進設備得到很多數(shù)據,但對數(shù)據的理解和闡釋依然需要人。所以,我們還要更多交流,讓大家可以就保護成果進行充分討論。”谷本親伯說。
“中國在石窟寺等遺產保護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從理念到研究再到行動的中國方案。這些中國方案也在不同場合得到了國際同行專家高度贊譽和評價。”蘇伯民表示,通過不同國家不同領域專家間的交流,大家可以互相借鑒學習,為保護好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而努力。
據介紹,2025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由河南省文物局、洛陽市人民政府、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承辦。
(責編:楊虞波羅、陳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