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咽喉”工程,寧夏長山頭渡槽全長1052米、最大離地高度52米,解決了30萬畝農田的灌溉難題的同時以一系列技術創新和先進工藝應用,成為寧夏水利工程建設領域的標桿之作。
這座橫跨1052米的渡槽,是固海揚水工程最為壯觀的建筑物,也是寧夏扶貧揚黃工程的核心紐帶。
1978年,固海揚水工程開始動工建設,開啟了寧夏黃河水高揚遠送的先聲。1980年,作為“咽喉”工程,長山頭渡槽正式開建,歷時2年3個月完工并順利通水。
寧夏水利水電工程局首次應用U型槽殼組裝技術,分5個部分預制,用鐵錘鋼釬在石崖山脊上鑿出基座,親自動手設計制作吊裝工具,寧夏第一次成功采用起重量30噸、跨度352米的纜索吊裝的渡槽,為寧夏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積累了寶貴經驗。
歷經40余載的風雨洗禮和常年的水流、風化侵蝕,長山頭渡槽出現了結構老化,排架、槽殼裂縫、漏筋、剝蝕等問題,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供水需求。經過科學評估和反復論證,寧夏水利廳決定對長山頭渡槽進行配套改造,讓這座英雄的水利工程煥發別樣的風采。
2024年9月,寧工局公司組建了一支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項目團隊,涵蓋工程技術、質量管控、安全監督等專業人才隊伍,浩浩蕩蕩開進長山頭,渡槽拆除重建正式拉開帷幕。
“作為自治區單體規模最大、投資最高的現代化水利工程,該項目通過集成信息化配置系統與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水工建筑新工藝、新技術、新設施的深度融合,其核心的槽橋分離技術體系,既解決了傳統渡槽結構的技術瓶頸,又為區域水利工程改造樹立了技術標桿。”寧工局公司負責人表示。
“槽橋分離技術體系是渡槽更新改造的一大亮點。”大渡槽項目部經理路平介紹。
據了解,傳統渡槽結構存在技術瓶頸,而槽橋分離技術將槽身和橋梁結構分開,各自發揮優勢。槽身專注于輸水功能,橋梁則承擔承載作用,兩者相互獨立又協同工作。
“這不僅提升了水流效率,還增強了結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解決了傳統渡槽長期存在的跨徑小難題,為區域水利工程改造樹立了技術標桿。”
引進預應力T型梁是寧夏水利史上首次運用的新技術。T型梁設計兩項關鍵技術分別為:C50配合比和鋼絞線預應力張拉。
“C50配合比為寧夏水利史上第一次采用高級別強度。在初期試配最高強度達到46Mpa。后經多次咨詢行業專家,實驗室經過20余天反復試配、反復調整,才達到56Mpa強度要求。最終經過1個月緊張作業,2024年11月1日(冬季施工前),項目部完成21片T型梁澆筑。”路平談及建設過程。
長山頭渡槽處在風口,冬春季常有6-8級大風,保溫棚穩定性對現澆槽殼施工安全影響極大。梁體在張拉壓漿完成后進行吊裝,這是該結構在寧夏水利工程施工中的首次應用,在施工技術上,項目團隊大膽采用核心的槽橋分離技術體系,成功解決了傳統渡槽結構的技術瓶頸。通過將槽身與橋梁結構分離設計,使兩者受力更加合理,提高了渡槽的承載能力和穩定性。同時也便于后期的維護和管理,為區域水利工程改造樹立了技術標桿,有望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推廣應用。
如今,更新改造后的長山頭渡槽過水流量可達22.5立方米每秒,行水安全可靠,標志著這座承載著寧夏水利發展記憶與使命的渡槽,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以全新的姿態開啟新征程。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