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歲月里,我們無法把‘貧困’兩個字,從土地上搬走,從鄉村里拿開。”作家陳恒禮在他的長篇報告文學《蘇北花開——從薄弱鄉村到美麗鄉村》中這樣寫道。
2021年5月31日,對于江蘇人而言,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自誕生之日起就與貧困作斗爭的機構——扶貧辦,終于摘下“牌子”。這意味著,“貧困”二字在我省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走進江蘇省鄉村振興局檔案室,翻開扶貧案卷,從1992年到2020年,一段持續了28年的江蘇省扶貧開發歷程,如電影般一幕幕在記者眼前展現。
畫面定格在1992年3月7日這一天,來自98個省直機關廳局、28個大專院校、45個企事業單位的江蘇首屆社教工作隊619名隊員,懷揣著火熱的心,踏上了廣袤的蘇北大地?!捌渲?,赴沭陽工作隊陣容最為龐大,326名隊員都是從省級機關、在寧高校、部省屬大中企業和科研院所中精心挑選的優秀干部?!笔∴l村振興局綜合處徐丙奇介紹,他們奉命進駐當時的全省第一貧困大縣,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號角,一場影響深遠的扶貧之戰就此拉開序幕。
“當時,我被分配到沭陽縣桑墟鄉。我們工作隊以省絲綢公司為主體,建了一個繅絲廠、一個扎染廠和一個啤酒箱加工廠。”1992年省委駐沭扶貧隊員朱長龍清楚地記得,省委省政府給他們制定了“125奮斗目標”,即人均年收入達到100元、鄉級財政增長20%和村級賬戶有5000元存款。“現在說來有點小兒科,那時候可還真不容易完成!”
數據顯示,1991年,沭陽縣人均年收入僅為332.9元,與經濟發達的蘇錫常地區相比,相差1000元以上。在38個鄉鎮中,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的有30個,占全省貧困鄉鎮總數的一半還多;到了2020年,沭陽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130元?!翱梢哉f,后來沭陽乃至蘇北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離不開省社教隊連續3年的扶貧支援?!敝扉L龍說。
“沭陽桑墟我的家?!?月9日,記者來到被朱長龍叫作“第二故鄉”的沭陽縣桑墟鎮。就在前不久,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桑墟鎮、茆圩鄉,設立新的桑墟鎮。當地人告訴記者,如今,桑墟的板材加工已成為支柱產業,茆圩的草莓也是遠近聞名,居民人均月收入超5000元,“窮根”拔掉后,發展勢頭很好。
輸血與造血并重。自1992年起,我省每年從省直單位抽調300余名干部組成省委幫扶工作隊,連續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了多輪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聚焦經濟薄弱地區加快發展和低收入農戶脫貧增收。
1995年,我省創新性實施省級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國有企業、蘇南縣(市、區)與蘇北縣的“五方掛鉤”幫扶模式,為加快全省特別是蘇北地區全面小康建設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2年至2015年這一時期,江蘇先后以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2500元和4000元作為扶貧標準,組織實施了3個階段的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效——
2005年,以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作為扶貧標準,部署實施“千村萬戶幫扶工程”,2007年順利完成310萬人的脫貧任務。
2008年,將扶貧標準從1500元提高到2500元,組織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到2011年底,脫貧攻堅5年任務4年完成,蘇北468萬農村貧困人口基本實現脫貧。
2012年,將扶貧標準從2500元提高到4000元,部署實施脫貧奔小康工程。到2015年底,411萬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整體達到4000元脫貧目標,成為東部地區率先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的省份之一。
“十三五”時期,我省組織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經過不懈努力,全省254.9萬農村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年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兩不愁三保障”成果不斷鞏固提升;821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6+2”片區和12個省級重點幫扶縣區面貌顯著改善。
“這一彪炳史冊的豐功偉績,凝聚著江蘇連續28年選派的22屆5980名省委扶貧隊員的智慧和心血、辛勞與付出?!毙毂嬲f。
合上扶貧檔案底封,在江蘇大地上,一曲鄉村振興之歌正嘹亮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