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陳強 見習記者 田宏煒
返鄉創業5年來,31歲的閩西青年賴斌感慨,一步一個腳印走來,自己皮膚是越曬越黑,但發展生態農業的信心也越發堅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近日在福建長汀縣河田鎮伯湖村的智能溫控大棚內見到賴斌時,他正在檢查葡萄、桑葚、蜜棗、紅心火龍果、柑橘等水果的長勢。“一年四季,均有鮮品采摘,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呢。這一路走來,吃了不少苦頭,但是很值得!”賴斌說。
2014年,賴斌從福建農林大學作物學院畢業后,選擇前往一家葡萄種植公司打工。兩年后,他返鄉投資建設200畝生態葡萄園,成立福建省新農人生態有限公司。
他把自己定義為“新農人”,就是想在家鄉干一番和傳統農業不一樣的事業。但是葡萄園建起來后,技術卻沒跟上。“頭兩年,到處碰壁。因為天氣冷,缺乏保護措施,大部分火龍果‘凍死了’,葡萄也不成熟,果實口感差。”賴斌回憶說,好在自己四處請教、自學,總算頂住壓力熬了過來。
在他的動員下,學習園藝專業的蘭建春和畜牧獸醫專業的傅橋相繼返鄉,一個主攻種植技術,一個負責行政,賴斌則挑起市場和經營,3個年輕人不斷優化管理經營模式和種植品種,開啟生態農業新征程。 他們先后引進陽光玫瑰、藍寶石、浪漫紅顏等適合當地的葡萄品種,再種下桑葚、草莓、西瓜、柑橘、茂谷柑、蜜棗等,保證農場一年四季觀光采摘“不斷檔”。
2017年9月,在當地政府支持下,公司引入“激勵性扶貧”葡萄種植項目,劃撥出20畝葡萄園讓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承包。公司統一提供果園、種苗,負責技術指導,統一施肥管理、綠色防控,帶動貧困戶掌握葡萄種植等技能,貧困戶每年可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
2018年,有5000多人次來園區觀光采摘瓜果,銷售額達50余萬元。“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游客對我們的肯定,也看到了村民的支持。”賴斌說。
團隊趁熱打鐵,引進水肥一體化機械設備、精準飛防無人機、智慧農業系統,實現環保施肥、精準灌溉。在帶動農戶種植瓜果的過程中,他們反復強調生態理念:不用除草劑,用有機肥改良土壤,不浪費水資源。
長汀縣河田鎮曾經是閩西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賴斌從小目睹了家鄉的“火焰山”,但讓他備感幸運的是,當他回鄉時面對的已是一片綠水青山,自己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將資源有效轉化為“金山銀山”。“農業是我這輩子追逐的夢想,好的環境是夢想完成的基礎。家鄉的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回鄉創業人員提供了無限空間和可能。”賴斌說。
作為長汀縣青年致富帶頭人,賴斌和小伙伴們投資800萬元的創業項目二期正在建設,紅色文化科普館、民宿體驗區、中草藥科技館、百畝花海等配套設施的打造已提上日程,一個現代化的生態農業觀光園雛形初現。
“我們計劃將種植基地發展到300畝,生產和打造原創的綠色食品品牌,進一步做大做強生態循環農業。”在賴斌看來,廣闊的農村大有作為,自己返鄉的路走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