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野外考察中,科研人員采集到的黃河雅羅魚親本。省水產科學研究院供圖
(河南日報記者 尹江勇 劉曉波)“成功了!這批黃河雅羅魚魚卵的受精率達到98%!”3月10日,在盧氏縣文峪鄉磨上村的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內,省水產科學研究院種質資源庫負責人趙道全興奮地宣布人工授精試驗結果。這是黃河雅羅魚這一原生種群珍稀魚種在國內首次人工繁育成功。
黃河雅羅魚體形修長優美,肉質細嫩可口,曾是廣泛分布在黃河流域干支流內的特色魚種。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起資源量嚴重下降,到2013年左右已處于瀕危境地。
是什么導致黃河雅羅魚陷入生存困境?
原來,每年5月,黃河雅羅魚需要在水溫15攝氏度左右的緩流和礫石灘產卵;產卵季節過后,還要洄游到龍羊峽河段。“但是,黃河上游大型水庫興建后,在蓄水的同時也攔截了巨大的熱量,導致下游河流水溫下降,嚴重影響了魚類產卵。上游密集增加的梯級水電站,也如同一道道閘門,限制了雅羅魚群洄游。”趙道全講述著發生在黃河雅羅魚身上的故事。
在人類水利開發需求和魚類生態保護之間,如何達成新的平衡?
近年來,我省圍繞拯救黃河流域珍稀魚類資源,積極開展水產種質資源活體、標本及細胞和基因等遺傳材料收集、保藏、研發、利用等工作。2015年省科技廳設立了河南省水產種質資源庫,現在已保藏有黃河鯉、淇河鯽、黃河雅羅魚、擬鲿等33個種類2萬余份種質資源。
特別令趙道全自豪的,是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土著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目前已經實現了烏蘇擬鲿的規模化繁殖,具備了補充自然資源的條件。
省科技廳還在洛河洛寧段建立了烏蘇擬鲿和黃河雅羅魚的種質資源保護區。
“去年5月,我們在黃河流域中上游放流了2萬余尾擬鲿,它們將在2年后形成新的魚群,融入黃河流域生態鏈。”趙道全介紹,此次黃河雅羅魚成功實現人工繁育,意味著這一黃河“土著”的“回歸”也已進入日程。
“以前,黃河雅羅魚是人們餐桌上常見的傳統美味,近幾十年卻長期缺席消費市場。”趙道全說,“隨著人工繁育的成功,這一久違的‘黃河特產’不僅有望回歸黃河流域生態鏈,也將為促進黃河流域水產經濟發展再添‘生力軍’。”
(編輯:郭同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