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自駐馬店的農加工產品琳瑯滿目。董凡攝
亮點提示
在“農”字上下功夫,圍繞“農”字做文章。近年來,駐馬店持續發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握糧食這張王牌,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蹚出一條傳統農區改革發展的探索之路。開啟“十四五”,踏上新征程,駐馬店被省委賦予“國際農都”新的戰略定位,立足資源和平臺,正加速向新目標邁進。
□本報記者楊曉東祁道鵬
新年伊始,行走于天中大地,熱火朝天的農加工場景比比皆是,農業田野中茁壯生長的“工業大樹”葉茂根深。
1月29日,在遂平克明面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24條生產線“火力全開”,將顆粒飽滿的優質小麥磨制成面粉,經過和面、烘烤、壓延等一道道全自動工序,一天能生產近1200噸精品掛面,涵蓋300多個風味品類。
“我們生產的掛面第二天就能在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商超新鮮上架。”遂平克明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應偉介紹,依托遂平基地,去年公司年產值達12億元。
駐馬店正道油業有限公司將注意力放到了“一粒芝麻”上,用20年時間圍繞芝麻深耕,成為河南芝麻油業的翹楚并逐步將產品推向全國,在農產品加工方面探索“小精專”式發展。
如今,在駐馬店,農產品加工企業達171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5%,重點龍頭企業達86家,62個農業產業化集群,規模穩居全省第一,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年產值突破1800億元。
泌陽花菇、平輿芝麻、西平小麥、正陽花生……在農產品加工業的帶動下,每種農作物都“鏈接”起一個大產業,吸引了今麥郎、徐福記、君樂寶、魯花、恒都等精深加工企業先后搶灘進駐。
“要加快構建形成‘3+2+2’產業集群,即糧食、油料、肉奶精深加工‘三大優勢產業集群’,調味品、食用菌‘兩大特色產業集群’,飲料、休閑食品制造‘兩大高成長性產業集群’,力爭今年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70%以上,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駐馬店市市長朱是西表示,在扛穩糧食安全的重任下,駐馬店將強力推進“以工促農”,在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中挑起“金扁擔”,扛起打造“國際農都”的歷史重任。
打造“國際農都”的最佳支點在哪兒?駐馬店給出的答案是,將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作為“國際農都”建設的重要載體,充分發揮中國農加工投洽會和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的兩翼帶動作用,推動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做大做強,撬動駐馬店現代農業發展引領示范區建設。
作為全國目前唯一以農產品加工為主題的“5A”級展會,中國農加工投洽會連續23年在駐馬店舉辦,為駐馬店持續開放注入強勁活力,也為其打開了溝通世界的“國際朋友圈”。在去年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第二十三屆中國農加工投洽會成功舉辦,來自國內外的近6000家企業參展參會,簽約重點合作項目182個,總簽約額858億元。
中國農加工投洽會的多年舉辦,催生了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的落子興建,聚焦建設農產品加工業領域“四基地一中心”,致力打造“全國一流、世界領先”的農產品加工業“硅谷”。
國內外知名玉米加工企業河北玉鋒集團來了,落戶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投資46億元的金玉鋒大健康生物產業園開建;伊利集團來了,斥資近30億元投建規模化示范性牧場和智能化乳制品加工廠;五得利集團也搶灘入駐,打造世界領先的面粉生產基地……
“始終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十四五’期間將奮力建設‘國際農都’。”駐馬店市委書記陳星表示,新征程有新使命,駐馬店將充分發揮中國(駐馬店)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的聚合作用,圍繞“國際農都”的定位續寫農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編輯: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