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2歲的陳培玉是濱州市陽信縣陽信鎮后陳村的貧困戶,獨身一人生活的他患有胃病,干不了重活,早年間的經濟來源主要靠著一畝四分地里的收成,一年還不到2000塊錢。如今,陳培玉被山東省陽信廣富畜產品有限公司招進了養殖場里務工。
“我現在在養殖場里負責喂養40多頭牛,一個月能掙1600塊錢,這差不多是我之前種一年地的收入了。”陳培玉說。
“結合我們企業自身的產業特點和優勢,我們將貧困戶放置在企業肉牛全產業鏈上,通過肉牛產業來實現助貧、扶貧和脫貧。”廣富畜產品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馮惠棣說。
馮惠棣介紹,除了安排12名貧困戶到養殖場務工實現扶貧外,該公司還在洋湖鄉八里泊村、西郝村按照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5000畝,作為“糧改飼”專用全株青貯玉米種植基地,該基地涉及貧困戶45戶、貧困人口68人,貧困人口人均凈收益1000元;安置貧困人口12人到“糧改飼”種植基地從事除草、打藥、施肥、澆地等農田管理活動,獲取勞動報酬,貧困人口每年人均增收3500元;與種植戶簽訂《玉米秸稈收貯協議》,按每噸高于市場價30元的標準收購貧困戶的玉米秸稈,幫助貧困人口15人,人均增收110余元;在玉米收割、粉碎、貯藏等農忙時節雇傭貧困人口16人到企業短期務工,實現人均增收1800元。
而廣富畜產品有限公司走的這條扶貧路徑,正是陽信縣積極發展的“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肉牛養殖、“糧改飼”扶貧模式。依托該縣的產業資源優勢,陽信縣共探索出了六條行之有效的扶貧模式。
這六種扶貧模式包括“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肉牛養殖、“糧改飼”扶貧模式,即大力推進“糧改飼”種養結合模式,采取土地托管、土地流轉和訂單種植等形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同時,通過賒養、代養等方式也將促進貧困戶靠肉牛養殖脫貧致富;“合作社+貧困戶+企業+供電+金融保險機構”的光伏發電扶貧模式,鼓勵在村辦公場所、農戶屋頂、院內、養牛棚、蔬菜大棚等設施上安裝光伏發電系統,使貧困戶獲得穩定收入,村集體實現增收;“公司+代工點+貧困戶”的手工代工加工扶貧模式,引導手工加工企業在貧困村建立加工點并與貧困戶簽訂代工協議,對加工點以外的貧困戶實行送料到戶、上門回收,加工戶計件領取工資,每人每月可增收1200-1500元;“政府+公司+貧困戶”的小型農田節水灌溉扶貧模式,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入股方式分紅,增加收入;“合作社+基地+土地流轉+貧困戶”的特色種植扶貧模式,依托林果、蔬菜等特色產業,采取合作入股、土地流轉、資產收益、訂單收購等模式,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項目增收脫貧;“政府+公司+貧困戶+金融企業”的金融扶貧模式,制定了《扶貧小額信貸工作實施方案》,鼓勵企業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通過吸納就業、資金幫扶等形式幫助貧困戶脫貧。(中國日報山東記者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