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甘肅省政府新聞辦獲悉, “十四五”收官決勝之期,酒泉市錨定“服務保障國家大戰略 引領推動區域新發展”核心航向,于生態屏障構筑、新能源裝備制造升級、絲路文化高地建設三大維度斬獲矚目碩果。省政府新聞辦酒泉專場發布會上,這座沉淀千年絲路文明的古城,鋪展了高質量發展的雄闊長卷。
作為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關鍵節點,酒泉將“生態立市”奉為置頂方略。祁連山生態保護修復成效卓然,“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密織監管經緯,生態考核連續兩載位居全省魁首,36個生態修復項目落地生根,52宗礦業權退出治理,3000余畝濕地重煥靈秀,雪豹等珍稀生靈頻頻出鏡,印證著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扎實成效。污染防治攻堅捷報頻傳,四類污染源精準施治,空氣優良天數比率較“十三五”末提升6.3%,國省控地表水與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連續7年保持100%達標。防沙治沙投入15.8億元專項資金,486萬畝沙化土地得到系統性治理,特色林果與沙生藥材構筑起立體綠色屏障,實現生態保育與富民增收的雙向賦能。
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乘勢勃興,躬身踐行總書記重要囑托。全市新能源并網裝機達3532萬千瓦,占據全省47%的份額,年內有望突破4000萬千瓦,光熱裝機規模穩居全國市州前列。58家行業龍頭企業集聚扎根,“風光熱儲氫網”六大產業鏈縱深延鏈補鏈強鏈,風電裝備實現全鏈條本地化配套,光伏裝備上下游貫通無阻,產業產值突破300億元,較“十三五”末激增5.5倍,全產業鏈發展的典型經驗獲國務院通報嘉獎。
深耕敦煌文化沃土,酒泉以“文化興市”戰略扛起時代使命。院地協同發力推進“數字敦煌”建設,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二期投用,“數字藏經洞”打破時空桎梏實現全球共享,1500萬元專項資金持續助力文物保護與科研交流。文物保護與非遺傳承雙輪并驅,71個文物保護項目完成修繕提質,127處非遺保護傳承基地落地生根,6項非遺躋身國家名錄,全市獲評全國非遺保護先進集體。
國際文化交流向縱深拓展,4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成功舉辦,吸引228個國家及地區嘉賓云集,6國8城締結國際友好城市,32個敦煌文化推廣中心架起文明互鑒橋梁,“敦煌文化環球連線”受眾超600萬人次。文旅融合煥發蓬勃生機,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加速成型,6000余款文創產品與經典演藝火爆出圈,“十四五”累計接待游客2.22億人次,旅游收入超1835億元,成功入選國家文旅消費試點城市。
“十四五”期間,酒泉以生態為基、產業為翼、文化為魂,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步履鏗鏘,為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書寫了濃墨重彩的酒泉篇章。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 記者馬靜娜 胡雨濛 實習生 黃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