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部署,必將科學指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拓展新空間、塑造新優勢。
20多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擘畫實施“八八戰略”時,就已為浙江發展埋下創新種子——加快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進科教興省、人才強省。
2006年3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全省自主創新大會,作出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重大戰略部署。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時,明確要求浙江“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
順著這條清晰的歷史脈絡,展望“十五五”發展征程,浙江將堅定不移沿著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按照省委十五屆八次全體會議部署,在建設創新浙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實現重大突破,呈現科創高地、先進制造業基地和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全球競爭力影響力更加凸顯的生動圖景。
堅定不移地走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之路
2006年3月,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全省自主創新大會。會議名稱的確定過程,讓時任省科技廳廳長蔣泰維印象深刻。
關于召開大會的報告文稿上,原擬的名稱是“全省科學技術大會”。習近平同志親自修改為“全省自主創新大會”。
“會議的導向性由此更加明確,就是要把‘自主創新’像一面旗幟一樣高高舉起來?!?/p>
在這次大會上,浙江提出:用15年時間,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建成科技強省。這個目標在全省“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全國也引起很大關注。
21世紀初的浙江,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但資源要素面臨瓶頸,產業結構層次整體較低,發展動力不足的難題愈發嚴峻。
怎樣破解“成長的煩惱”?深刻認識到科技創新作用的人不多。當時,對于是否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存在大量的爭論。不少人認為高新技術是錦上添花,經濟發展主要還是靠傳統產業拉動。
對此,習近平同志強調,一定要增強自主創新的自覺性、緊迫感和責任感,以背水一戰的勇氣、過華山天險的氣魄、攀科學高峰的智慧,堅定不移地走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之路。
為了下好自主創新先手棋,習近平同志明確指示,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要明顯高于全省整個財政支出的增長幅度。浙江研發投入強度從長期處于全國中游,上升到2007年的全國第6位。
21世紀,信息化、數字化浪潮不可阻擋。在很多人對互聯網還感到陌生的2003年,習近平同志就鳴響了“數字浙江”的發令槍。在習近平同志推動下,杭州成為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九大核心節點之一。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格局,為浙江網絡強省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自主創新需要深厚的土壤。習近平同志十分重視創新載體建設,針對浙江大院名所不多的短板,他推動實施“引進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戰略,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配置創新資源,為我所用。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從合作意向洽談到2003年12月31日正式簽約,都是習近平同志全程謀劃決策。研究院總部大樓奠基時,習近平同志親自趕到嘉興參加。“從初建院時的7個人,到大樓落成時的近百人規模、體系完整的科研管理團隊,這期間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習近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殷切關心。”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黨委副書記汪光年說。
在習近平同志推動下,中科院寧波材料所、浙江加州國際納米技術研究院等一批優質創新載體紛紛落地浙江,支撐浙江加快邁向自主創新大省。
之江兩岸,創新潮涌?!笆奈濉逼陂g,浙江區域創新能力連續4年保持全國第4位,國家實驗室、國家大科學裝置、國際大科學計劃均實現“零”的突破,全國重點實驗室躍升至38家,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實現星羅棋布體系化布局,涌現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芯片“天眸芯”、“三體計算星座”等多項標志性成果,浙江科技實力躍上新臺階。
山越高越難爬。當前,浙江在更高處又遭遇高質量發展新的“成長煩惱”。沿著總書記指引的道路,浙江省委謀劃部署建設創新浙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做深做透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兩篇大文章”,打造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著力營造良好創新生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浙江考察時留下殷切囑托。
回想20多年前,浙江憑借市場經濟先發優勢,形成一批在全國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但一放到國際市場,就顯露出產業層次低、技術創新能力弱等短板。
“先進”兩字,成為解鎖發展困境的密碼。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領頭承擔“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調研課題,擘畫以科技創新引領浙江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藍圖。
溫州的正泰集團是最早響應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號召的企業之一。2003年3月的一個下午,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打通習近平同志的電話,想到杭州當面匯報轉型升級為國際性先進電器制造企業的設想。
“可以啊,你來吧?!绷暯酵緹崆榈鼗貜?。
技術如何創新,金融如何配套,項目怎么落地……習近平同志在辦公室里耐心聽取匯報,和南存輝交流了兩個多小時。
2007年8月,調任上海市委書記不久的習近平同志,專門來到正泰電氣松江工業園考察。得知正泰在這里整合全國乃至全球優勢資源,習近平同志很高興:“你們把全國各地的人才都聚攏來了!”他勉勵企業,一定要用好這些資源,再接再厲,乘勢而上。
如今,正泰的啟航地樂清,正在打造智能電氣制造集群。20年前那個傳統產業,已然脫胎換骨。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其中“鳳凰涅槃”主要靠的就是自主創新?!罢l擁有先進科技,誰就能占據國際競爭的制高點”。習近平同志對此念茲在茲。
2006年2月,習近平同志在寧波考察了一批創新實力較強的企業。在海天集團的展廳里,習近平同志沿著一長列注塑機邊走邊看,問時任海天集團總裁張劍鳴:“你們注塑機的自主知識產權怎么樣?”
這一問直指要害。海天曾嘗過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苦頭,此后堅持每年投入銷售額的5%作為科技創新研發經費。張劍鳴當即回答:“機器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知識產權全都是自己的?!?/p>
習近平同志點點頭說:“這不簡單。”得知企業不惜投入,與高校院所深化產學研合作,習近平同志稱贊:借“梯”登高是妙招!習近平同志的勉勵,讓海天人更加堅定地在自主創新之路上走下去。
從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到打造“415X”先進制造業集群,20多年來,浙江企業創新漸成“燎原之勢”——8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齊頭并進,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腦機科技等重大科技專項激發強勁動能,遍布各地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省企業研究院等為企業創新“添柴加薪”。
當前,浙江濃墨重彩做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煥新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科學布局,著力打造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求賢若渴,愛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
2003年,浙江省人才工作會議召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委、省政府召開的第一次人才工作專題會議。
習近平同志在會上旗幟鮮明地提出“三個堅決”:堅決沖破一切影響人才發展的陳舊觀念,堅決沖破一切束縛人才發展的做法和框框,堅決沖破一切禁錮人才發展的體制障礙。
臺下掌聲雷動。“浙江科技工作者常說:習書記是我們的‘后勤部長’。”時任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鮑國連回憶,“他給我們這些不在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技工作者們,送來了‘暖風’、‘熱氣’?!?/p>
這年4月,習近平同志到省農科院調研,聽說農業科技人員在科技創新中面臨著困難和待遇問題,他詳細地向大家了解相關情況。調研之后沒過多久,這些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自主創新,人才為先,人才為本?!耙龅角筚t若渴,愛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翻開《之江新語》,習近平同志的殷殷話語,彰顯愛才重才的深厚情懷。
2005年4月12日,習近平同志專程到浙江省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調研科技創新情況。
當時,被稱為“甲肝克星”的毛江森院士,正處在一場“漩渦”之中:2000年,在有關部門支持下,他以甲肝疫苗研究成果作價入股,獲得浙江普康價值2000萬元的股份。
一位科研人員獲得如此巨額的股份,這在浙江尚屬首次,在全國也屬少見。當時遭到許多非議。
調研中,習近平同志肯定了他們的體制機制創新,并鼓勵毛江森專心致志多出科研成果、造福廣大人民。
海歸博士丁列明,始終銘記習近平同志在最困難的時候給予的關懷。
2005年底,丁列明和團隊歷時近三年,完成了一種極具前景的新型肺癌靶向藥的臨床前研究,但臨床試驗排隊等候審批的時間漫長,大家心急如焚。丁列明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給習近平同志寫了一封信。
沒想到,僅僅過了五天,習近平同志就在信上作出批示。根據他的要求,相關部門迅速來到貝達了解企業需求,并與國家有關部門協調推動審批加速。
科研之路道阻且長。習近平同志的批示,照亮了丁列明的追夢之路。2015年,丁列明憑借該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人才強省”,在這個醒目的路標之下,20多年來,浙江走出了一條依靠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圍繞做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發展這篇大文章,浙江積極探索“編制在高校、工作在平臺、服務在企業”等用人模式,全面推進人才“企業認定、政府認賬”工作,更好促進人才有序流動,壯大人才“第一資源”,支撐創新“第一動力”。如今,天下英才聚之江、萬類霜天競自由的生動局面正在形成。全省初步實現“人才無論落在哪里,高校、企業、科研院所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轉化在企業”,為建設浙江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撐。
“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徐徐鋪展。創新是浙江發展最鮮明的底色,是總書記對浙江的殷切期許,是黨中央賦予浙江的重要使命。浙江必須負起責任、勇挑大梁,加快打造創新浙江,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走在前作示范,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取得決定性進展、率先呈現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動圖景提供強勁科創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