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鐵十局承建的洱海流域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項目通過竣工驗收,標志著該項目進入常態化運營階段。
項目部圍繞提升入洱水質核心目標,持續強化技術支撐、攻克治理難關,扎實推進流域內濕地與生態隔離帶的保護修復與提升改造,為優化流域生態環境,恢復濕地生物多樣性提供了環境支撐。依托“以濕養濕”治理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引導當地從傳統農業走上“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洱海流域濕地公園保護與提升改造項目施工區域涉及6個鎮、鄉,包含7個片區,覆蓋鄧北橋濕地、葛官營濕地、茈碧湖濕地、永安濕地、團山濕地等,分為濕地及緩沖帶恢復、提質增效、管理能力建設三大工程,總建設面積14463.1畝。項目實施區域為洱海提供了50%以上的地表徑流水量,是洱海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態屏障。
一、筑牢生態屏障,煥新入洱水質
建設團隊立足“源頭治理”,系統推進濕地生態修復與水質提升建設,累計恢復濕地及緩沖帶區域1571畝、修復庫塘基底3928畝、提質改造濕地區域1.1萬余畝,改造面積相當于1027個標準足球場。
項目建成后,區域內濕地污染物削減率提升10%~35%,新、老永安江水質由Ⅳ類提升至Ⅱ類,羅時江水質由Ⅳ類改善至Ⅲ類。目前,洱海水源治理關鍵指標已達國家優質水源標準。項目同步建成西湖生態監測中心、濕地管護調度中心等,配套實施信息化系統與管護設備,全面增強區域生態屏障管控能力。
二、強化技術支撐,智慧守護清波
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構建科學治理新格局。項目建設難點在于控制施工對新、老永安江的水質影響。為攻克此難題,建設團隊通過多方協調優化施工方案,科學選擇施工季節,積極引入“MABR曝氣工藝”“生態濾料降磷技術”等先進手段,攻堅主要入湖河流治理,水質改善取得突破。全面啟動《濕地“建—運—管”一體化技術研究》科研課題,系統研發高原濕地凈化工藝、智能管理系統與生態種植技術,形成完整技術體系。項目累計獲授國內外專利22項、軟件著作權4項、省部級工法2項,發表SCI論文1篇,并獲評“中國中鐵2023年度綠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
建設團隊充分發揮EPC模式優勢,積極聯動設計單位等,通過多次論證形成專題研究報告,合力促成“大理大學洱源濕地研究院”落地,成功將“十局力量”融入“洱源建設方案”的生動實踐中。
三、推動實惠于民,助力鄉村振興
項目通過當地鄉鎮和村委會吸納村民就近就業務工,種植海菜花、木瓜、水果蓮子等特色作物,以點帶面拉動全縣各類水生經濟作物種植,激活“以濕養濕”模式,釋放綜合生態效益,助力當地逐步從傳統農業轉向“生態+旅游”復合發展。據了解,通過電商平臺,洱源的海菜花飛到了全國各地,年銷售額達6000多萬元,成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2024年,洱源縣濕地可持續發展經驗成功入選全國“綠色消費典型創新案例”。
如今,茈碧湖“幸福河湖”、彌苴河“最美古樹群”等優質生態休閑空間,已成為當地深受歡迎的旅游打卡點,真正將惠民共享落在了實處。(圖片由高家紅 虞重慶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