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3日(記者 馬思)2025數字信任生態合作大會近日在上海舉辦。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副秘書長南新生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經濟社會發展,構建以數字身份、區塊鏈、隱私保護等技術為支撐的數字信任體系,對于保障數據安全可信流通、促進數據要素市場有序發展至關重要。標準是推動技術規模化應用的關鍵,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下設的數字信任技術標準推進委員會已開展大量研究工作,通過制定標準、編制報告、組織研討會等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合作。未來,協會將強化政策與標準銜接,增加有效標準供給,并深化國際交流合作。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魏亮在致辭中表示,隨著我國數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和數字協作的深化,構建以“信任”為核心的產業生態日益迫切。數字信任通過融合區塊鏈、數字身份、隱私增強等技術,構建“身份—規則—過程—結果”可信的閉環體系,是加速數據流通、增強跨域協作的關鍵支撐。中國信通院前期發布了《數字信任發展報告》,推動星火·鏈網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可信區塊鏈評測服務等,形成了大量數字信任相關的研究成果。下一步,中國信通院將持續深化與徐匯區戰略合作,與產業各方一道,攜手共建開放、協同、共贏的數字信任新生態。
“數字信任是人際、制度與技術信任的有機融合,區別于側重防對抗的數字安全,其核心在于通過密碼算法、物聯網、區塊鏈、數字身份等技術促進合作與價值流通,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中國信通院副總工程師何偉介紹,當前,國內外數字信任概念認可度持續加深,政策與產業層面均加速推進相關布局,量子密碼算法、區塊鏈、物聯網、數字身份、隱私增強等技術加速演進,信任即服務、數字內容溯源證真、新型支付協議與金融服務模式引起廣泛關注,具有巨大發展空間。
會上,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高級業務主管劉賓發布《數字信任產業全景圖(2025)》,梳理了區塊鏈、數字身份、隱私保護等關鍵技術的產業生態。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工程師張立鋒解讀《數字信任系列國際標準》,介紹了數字信任相關的國際標準研制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