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3日電(記者 曹音)第八次全國刑事審判工作會議11月13日在北京召開。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強調,做好刑事審判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犯罪"出重拳、下重手",加強對未成年人、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保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至2024年,全國法院加大對侵犯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犯罪的打擊力度,審結拐賣婦女、兒童罪案件2957件,較上一個五年下降16.75%。
張軍指出,要切實發揮死刑懲戒震懾作用,對殘害未成年人等罪行極其嚴重、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犯罪分子,全國法院要堅決依法適用死刑,決不手軟。與此同時,對未成年人犯罪也要切實做到寬嚴相濟、懲教結合。"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強化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預防和治理",足見對此問題的重視。對于主觀惡性深、情節惡劣、危害嚴重的,特別是屢教不改、人身危險性大的未成年罪犯,絕不姑息縱容,堅決依法懲治。對情節較輕、初犯、偶犯、認罪悔罪態度好的未成年被告人,要切實把懲罰與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有機結合,幫助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要聚焦未成年人犯罪反映出的家庭監護關愛缺失、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特殊場所行業監管有待加強等深層次問題,在辦好案件的同時,加強與政府職能部門、婦聯、共青團、學校、基層組織及未成年保護組織的溝通協作,推動完善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幫扶幫教等工作機制,破解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突出問題,促推"六大保護"協同發力,做深做實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綜合治理。
張軍表示,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刑事審判工作面臨新的更重責任。針對涉網犯罪、經濟犯罪等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全國法院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依法懲治多發高發和新類型犯罪,維護網絡空間安全,助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
"互聯網的發展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被犯罪分子利用實施犯罪,傳統犯罪借助網絡傳播也產生更大危害。網絡犯罪的打擊與治理已成為全球性難題。"張軍表示,要聚焦涉案虛擬貨幣處置、網絡直播淫穢表演、網絡犯罪案件管轄、電子數據取證認證等新問題,進一步完善司法規則,規范裁判標準,促進依法用網、文明用網。要依法嚴厲打擊跨境網絡賭博犯罪,依法追究為境外賭博提供服務和傳播涉賭有害信息的網絡平臺刑事責任,配合有關部門整治網上涉賭推廣鏈。要加大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黑灰產業上游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從嚴懲治"行業內鬼",依法適用從業禁止,推動壓實網絡平臺的監管責任。
刑事司法要在營商環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依法嚴懲各類經濟犯罪,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權益,切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助推法治經濟、信用經濟建設。全國法院要依法懲治制售偽劣商品、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詐騙、危害稅收征管、擾亂市場秩序等各類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加強對新型經濟犯罪特別是數字時代背景下經濟犯罪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應對,依法打擊敲詐勒索、強迫交易、侵犯企業名譽權和企業家人格權等犯罪。張軍強調,全國法院要秉持依法、審慎、文明、規范理念,綜合考慮被告人涉案行為的目的是否為非法占有、財產走向是用于投資生產經營還是個人消費、揮霍等情況,嚴格區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正當融資與非法集資、參與兼并重組與惡意侵占國有資產、合法財產與違法所得,堅決防止以刑事案件名義插手民事糾紛、經濟糾紛。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除關注傳統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外,對食藥安全、出行安全及隱私保護、產權保護、生態美好等需求不斷升級,期待更符合時代要求的安全、更高層次的公平正義,對刑事審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張軍說。對此,全國法院要依法妥善審理涉科技創新領域案件,既營造保護創新、激勵創新的良好法治環境,又促推加強科技法治、倫理、誠信、安全建設;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依法嚴懲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全國法院審結非法集資、洗錢、內幕交易等金融犯罪案件近9萬件,較上一個五年下降15.51%;審結知識產權刑事案件3.3萬件;依法妥善處理歷史形成的涉企產權案件,糾正錯案194件313人;審結破壞生態環境資源刑事案件15.4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