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凌晨,夜色中的日照市嶠山鎮寒意漸濃,但濰宿高鐵袁公河特大橋建設現場卻燈火通明、機器轟鳴。由中鐵十局承建的濰宿高鐵五標段關鍵控制性工程 ——上跨G206國道連續梁中跨合龍段施工正緊張有序推進,經過4小時高強度、不間斷的混凝土澆筑作業,最后一方混凝土順利入模,標志著該連續梁實現精準合龍,嶠山鎮袁公河特大橋主體結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為濰宿高鐵后續架梁施工掃清了關鍵障礙,推動項目建設邁入高效推進的新階段。
作為濰宿高鐵五標段內的核心控制性工程,上跨G206國道連續梁全長155.6米,梁體整體劃分為43個節段,其中包含4段現澆段、36段懸臂澆筑段與3段合龍段。橋梁與G206國道交角約113度,采用(42.8米+72 米+40.8米)單箱單室變截面連續箱梁結構跨越既有道路,該結構憑借整體性強、剛度大、受力性能優越的特點,能完美適配復雜跨路施工的技術需求。施工中采用的掛籃懸臂澆筑法,是橋梁建設領域技術成熟且應用廣泛的工藝,但該工藝對線形控制、應力監測及合龍精度有著極為嚴苛的標準,工序繁瑣且組織協調難度極大,使其成為典型的高難度、高風險控制性工程。
此次連續梁施工面臨的挑戰堪稱 “多重疊加”。一方面,橋梁跨度大、施工工藝復雜,從掛籃拼裝、節段澆筑到線形調整,每個環節都需要精準把控,建設周期跨度長;另一方面,G206國道作為區域交通大動脈,日均車流量大、交通繁忙,施工區域與通行道路近距離交叉,既要保障工程順利推進,又要確保過往車輛、行人的通行安全,交通組織難度大,外部干擾因素多,安全風險防控壓力巨大。
為攻克上述難題,中鐵十局濰宿高鐵項目部秉持“精細管理、科學組織、安全優質、高效推進”的理念,組建了由技術骨干、資深工匠組成的專項攻堅團隊。團隊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調配專業施工設備與熟練作業人員,實現人、機、料高效協同;強化現場管控,對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等關鍵指標實施全程動態監測,確保每一方混凝土都符合質量標準。在合龍段施工前,技術人員反復推演施工方案,精準測算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對合龍精度的影響,制定了詳細的應對預案;施工過程中,對模板安裝、鋼筋綁扎、混凝土澆筑等每一道工序進行精細化管控,現場技術人員全程旁站監督,實時調整施工參數,精準保障了合龍精度與結構安全。
安全生產與質量創優始終是項目施工的核心原則。項目部構建起 “班組自檢、技術復檢、監理終檢” 三級質量保證體系,對鋼筋間距、保護層厚度等關鍵指標嚴格執行 “零誤差” 管理,確保工程質量全程可控。同時,積極引入 BIM 技術,搭建三維可視化施工模型,對施工全過程進行虛擬推演,提前識別并化解管線沖突、結構碰撞等潛在風險,為施工安全筑牢技術屏障。以進度目標為導向,團隊通過倒排工期、逐層分解任務,將節點目標細化至每周、每日,實行 “日調度、周通報、月總結” 的推進機制,及時解決施工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高效推動連續梁合龍緊前工序落地完成。
據悉,濰宿高鐵是國家 “八縱八橫” 高鐵網中京滬高鐵輔助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線長度約340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途經山東、江蘇兩省多個市縣。項目建成后,將成為串聯京津冀與長三角兩大國家級城市群的重要交通紐帶,顯著強化區域間中長途客運交流能力,進一步優化我國東部地區鐵路網布局。同時,通過與濟青高鐵、青鹽鐵路、徐連高鐵等既有干線鐵路的無縫銜接,將構建起膠東半島至長三角地區的快速便捷通道,大幅縮短沿線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對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方便群眾出行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上跨 G206 國道連續梁中跨合龍段的成功澆筑,不僅為濰宿高鐵后續橋面系、無砟軌道及鋪軌作業創造了有利條件,更標志著項目全線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突破。下一步,中鐵十局項目部將乘勢而上,持續嚴把安全關、質量關、進度關,全力推進后續工程建設,為濰宿高鐵按期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助力區域交通事業高質量發展。(圖片由史媛媛授權提供)
以上內容為推廣信息,所涉及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消費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