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11日長沙訊 11月11日,湖南省旅游資源普查成果新聞通氣會在長沙召開。此次普查是湖南首次實現全省概念、全面動員、全域核查的資源大普查,工作成果不僅首次摸清了全省旅游資源的“家底”,更發掘出一批極具高價值和開發潛力的新資源。
本次普查覆蓋湖南省14個市(州)和122個縣(市、區),共收錄單體旅游資源高達147584處。普查結果顯示,資源覆蓋國家旅游資源分類的全部8個主類,并根據湖南實際新增了“紅色文化”這一主類,總計覆蓋132個基本類型,比國家標準增加了22類。
從資源占比來看,建筑與設施類資源以75111處位居第一,占比47.09%。水域景觀類和歷史遺跡類占比均為10.67%;地文景觀類11110處,占比7.53%。新增的紅色文化資源共查明4592處,占全省總量的3.11%。
在資源品質方面,全省優良級(三、四、五級)旅游資源共計32283條,占總量的21.87%。其中,高等級資源(四、五級)共計5695條,五級資源達到1418條。在空間分布上,優良級資源呈現出顯著的集聚分布特點,特別是在湘西地區(湘西州、懷化市、張家界市)集聚程度較高,資源總量占全省的26.94%。
本次普查新發現了一批具有巨大開發潛力的“隱藏款”資源,新發現資源總數達到25491處,占資源總量的17.27%。其中,新發現的建筑與設施、水域景觀和地文景觀分別位居前三位。
在新發現的資源中,優良級資源數量達3331處,涵蓋9大類、129個基本類型。郴州市、湘西州、株洲市在新發現優良級資源數量上名列前茅。從新發現資源總量來看,株洲市(2978處)、常德市(2955處)和益陽市(2863處)排名前三,這批新資源將成為湖南旅游市場創新和發展的重要源泉。
作為本次普查的重點,共查明紅色旅游資源4592處,其中新發現新認定紅色旅游資源369處,進一步豐富了湖南“偉人故里、紅色搖籃”的品牌內涵。在工作手段上,普查采用了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現代化裝備,并融合人工智能、三維建模等先進技術對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和立體展示,確保了普查數據的全面與真實。
普查成果的價值重在后續的轉化和運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將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成果轉化工作。首先是成果的匯報與銜接。迅速向文化和旅游部及省委、省政府等進行專題呈報,并以普查數據為基礎,加強旅游資源向旅游產品的轉化。其次是成果的宣傳與推介。制定后期立體宣傳方案,持續推廣普查成果和新發現的優質資源。第三是成果的招商與開發。全力打造一批具有鮮明“湘味”特色的文旅新業態、新產品與新場景。第四是成果的統籌與創新。深入實施“旅游+”和“+旅游”戰略,構建湖南“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最后是成果的保護與更新。建立旅游資源成果保護體系,對普查成果實行動態管理,形成持續、高效、有序的旅游資源開發和利用格局。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編輯:朱友芳 實習生:袁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