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在國家發展改革委指導下,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城市中心)與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聯合國人居署),于11月10日在北京成功舉辦第八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
論壇以“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推進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邀請國內外嘉賓分享城市可持續發展創新實踐,交流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新路徑和新模式。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部委相關單位代表,聯合國人居署、能源基金會等國際組織代表,尼日利亞、南非、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蒙古等17個國家城市代表和專家,國內城市代表、相關領域專家、企業和媒體代表,共150余人參加。
城市中心主任高國力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現代化人民城市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在目標和路徑等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當前城市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城市合作是實現共同繁榮的重要途徑,倡議國內外城市以創新為引擎打造活力之城,以綠色美麗為底色建設精明之城,以治理現代化為基石筑牢效能之城,以人民為中心鑄就幸福之城,以國際合作為橋梁拓展開放之城,共同推進城市現代化發展。聯合國人居署東亞區域顧問、老撾辦首席代表阿維·薩卡致辭表示,面對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不確定性,中國走出了一條以人民需求為核心、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城市建設新路徑,為世界城市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實踐范例,中國經驗值得認可和借鑒。
在主旨演講環節,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劉燕華提出,國際化是現代化人民城市的重要路徑,現代化人民城市國際化發展要關注產業轉型與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化發展布局,城鄉融合與社會建設,治理創新與韌性發展等。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仇保興提出,城市應積極發揮科創中心作用,創建宜居宜業環境,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吸引集聚創新人才,給予科創者最大的創新自由度,打造城市科創生態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學院院長楊開忠提出,“十五五”時期應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新安全觀為指引,將“生態智能體”城市作為核心引擎,以現代化人民城市為實踐場景,發展以綠色、智慧、韌性為標志的新質城市,構建人機協同的城市治理新范式,筑牢以人為本的幸福生活基底,確保城市發展成果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國際城市代表大馬士革公共工程與住房部住房政策主任盧埃?艾哈邁德認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在微觀、中觀與宏觀三個層面構建系統化協同機制,微觀層面重點聚焦個體能力提升與社區治理創新,中觀層面著力城市系統運行效能與資源優化配置,宏觀層面則需要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并構建前瞻性政策框架。
在中國發展改革報社副社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特約評論員楊禹主持的專題交流環節中,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總規劃師商靜、國家應對氣候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丁丁、尼日利亞聯邦財政部長兼經濟協調部長的行政與特別職責技術顧問奧克克·奧西塔·加布里埃爾、能源基金會城市與區域發展執行主任王志高、聯合國人居署中國辦公室主任應盛、百度智能云政務行業解決方案總監邱泳欽、中建國際副總經理彭世紅等專家、企業代表,從土地高效復合利用、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應用、城市國際合作、城市更新、人工智能賦能城市發展等角度分享經驗,深入探討可行路徑和模式,為城市內涵式發展提出專業建議。
城市中心智庫叢書,包括《中國城鄉改革發展前沿報告2024》和四本專著,《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研究》《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和策略研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邏輯、銜接機理和實施路徑研究》《交通新興領域如何培育新質生產力》,以及《社區自主更新動力機制和對策研究》《中國城市綠色轉型發展研究》《AI賦能基層治理路徑研究》三項研究報告在論壇正式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