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心便如同被一根無形的線牽著,線的另一端,系在故鄉。這個國慶又逢中秋,金黃的底色不僅鋪滿了田疇山野,也染透了游子的歸心。我的行囊簡單,心情卻厚重,目的地是那座位于完達山麓的小城——樺南。而連接我與故鄉的,是那再熟悉不過的鋼軌,是那趟從佳木斯開往樺南的4172次列車。
佳木斯火車站,這座歷經風雨的老站,如今早已煥然一新。寬闊明亮的候車大廳里,人流如織卻秩序井然。電子大屏上滾動著車次信息,清晰而精準。空氣中不再有往日那種混雜著泡面味與汗味的焦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從容與期盼的氛圍。驗票、安檢、上車,一系列流程順暢高效。踏上列車的那一刻,腳下是柔軟的地毯,耳邊是溫柔的廣播,車廂內溫暖如春,窗明幾凈。
找到靠窗的座位坐下,列車平穩啟動,幾乎感受不到慣性的拉扯。窗外,佳木斯城區的景象開始緩緩后移。我的思緒,卻不由得飄回了十多年前。
那時的“小火車”,是名副其實的“綠皮車”。夏天,車窗可以抬起,裹挾著煤灰顆粒的熱風呼嘯而入,吹得人頭發凌亂,滿臉塵垢;冬天,車廂銜接處寒氣逼人,盡管有簡陋的供暖,但依舊凍得人手腳發麻。從佳木斯到樺南,不到八十公里的路程,要“咣當咣當”地晃上近兩個小時。車廂里,擠滿了扛著麻袋的鄉親、大聲聊天的旅客,混雜著煙草、汗水和各種食物的氣味。那是一條充滿煙火氣卻也略顯漫長的“囧途”。
而如今,這一切都已成了記憶。眼前的動車組列車,安靜、平穩、迅捷。車廂內,有低聲交談的家人,有戴著耳機看視頻的年輕人,有安靜閱讀的旅客。曾經的喧囂與局促,已被如今的舒適與寧靜所取代。不過四十多分鐘,列車廣播便提醒:“樺南東站快要到了。”這速度的提升,何嘗不是時代飛奔的縮影?這條短短的鐵路線,如同一把時代的尺子,精準地度量出從“走得了”到“走得好”的巨變,映照著鐵路乃至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伐。
列車飛馳,如同一支在錦繡畫卷上滑動的筆。我將目光投向窗外,這是一幅動態的、充滿生機的長卷。
秋日的陽光,為萬物鍍上了一層溫暖的金色。昔日鐵路沿線低矮的平房、雜亂的電線桿,已被一片片規劃整齊、外觀靚麗的現代化住宅小區所取代。更遠處,廣袤的三江平原上,大型聯合收割機正在廣袤的田野里轟鳴作業,將沉甸甸的稻谷卷入倉中,描繪出一幅壯麗的豐收圖景。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工業園區和標準化廠房。我知道,那其中有樺南知名的南瓜籽加工廠,有先進的冶金材料企業。這條鐵路,早已不單單是運送旅客的通道,它更是經濟動脈,將“樺南紫蘇”、“樺南南瓜”等地理標志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也將外部的資金、技術與理念引入這片黑土地。它見證著沿線千行百業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單一走向多元的輝煌成就。車窗外的風景,是流動中國的縮影,是“中國式現代化”最直觀、最生動的表達。每一幀掠過的畫面,都在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活力與希望。車廂雖小,卻是一個微縮的社會,流淌著人間的溫情。我的斜前方,坐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她似乎對面前的電子票證顯示屏有些不知所措。一位年輕的列車員見狀,立刻微笑著蹲下身,用輕柔的語調,一步步教老人如何查看座位信息。老人學會后,布滿皺紋的臉上綻開了孩子般的笑容,連聲道謝。列車員姑娘擺擺手,輕聲說:“大娘,您坐穩,有事隨時叫我們。”這簡單的一幕,沒有驚天動地,卻如秋日暖陽,溫暖人心。
車廂連接處,一位年輕的母親正輕聲安撫著有些哭鬧的孩子。旁邊一位中年女士從包里拿出一顆糖果,微笑著遞過去,孩子立刻破涕為笑。一位小伙子主動將沉重的行李箱幫一位老人放上行李架,換來一聲真誠的“謝謝”。這些細微的文明之舉,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車廂里和諧的空氣。它不再是過去那種因擁擠而產生的焦躁與摩擦,而是有序乘車下的文明禮讓、尊老愛幼的自覺行動。鐵路職工耐心細致的服務,旅客之間自發互助的善意,共同構成了新時代旅途中最美的文明風尚。這風尚,讓冰冷的鋼鐵巨龍,充滿了人性的溫度。
車輪有節奏地叩擊著鐵軌,發出悅耳的聲響,像一首古老的催眠曲,又像時光流逝的腳步聲。這聲音,于我而言,熟悉得刻入骨髓。
它讓我想起少年時,每個周末乘坐這趟火車往返于家和城里的中學。車廂里,擠滿了和我一樣懷揣夢想的同齡人。我們在搖晃的車燈下背誦課文,在“哐當”聲里分享著青春的煩惱與秘密。那時,這條鐵路是通向知識、通向遠方的希望之路。
它讓我想起上大學后,每次寒暑假歸來。當列車廣播里響起“樺南”這個親切的地名時,心中的激動難以言表。站臺上,總有父母翹首以盼的身影;而每次離家返校,又是在這里,帶著滿滿的鄉愁和父母的叮嚀,踏上求學的旅程。那小小的站臺,承載了太多成長的悲歡與離合。
這條鐵路,像一根堅韌而綿長的絲線,將我人生中每一個重要的節點——求學、工作、離家、歸鄉——都緊密地串聯起來。它不僅是地理上的連接,更是情感的紐帶,是記憶的載體。車輪滾滾,碾過的是歲月的痕跡,承載的卻是不變的鄉情。在這金秋時節,在這象征團圓的節日里,這份情感因鐵路的便捷而變得更加濃烈、觸手可及。
思緒流轉間,列車已開始減速。“旅客朋友們,樺南站到了……”廣播里傳來的鄉音,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回。車停穩,門開。踏上站臺,秋日清冽而熟悉的空氣撲面而來,夾雜著淡淡的稻谷清香和泥土氣息。出站口,人頭攢動,我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奮力招手的父親和笑容滿面的母親。沒有過多的言語,一個擁抱,一句“回來了”,便足以抵過萬語千言。
回望身后,那列完成使命的列車靜靜地停靠著,在夕陽的余暉下泛著柔和的光。很快,它將載著另一批歸心似箭的人們,駛向下一段溫暖的旅程。
從佳木斯到樺南,這短短的76公里,在共和國四通八達的高鐵網絡中是如此微不足道。但于我,于千千萬萬個普通的出行者而言,它卻是一段充滿溫度與故事的歸途。它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個人的幸福旅程,正與國家發展的宏大敘事同頻共振;每一個小家的團圓美滿,正是新時代中國繁榮昌盛的最溫暖注腳。
那鐵軌蜿蜒的盡頭,是家,亦是國。而我們,都是這偉大時代、這流動中國最幸福的見證者與親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