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6日電(記者 趙磊)11月6日,在浙江德清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測繪地理信息大會上,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2025中國北斗產業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國各種類型的北斗終端設備(不含消費類電子)應用數量超過3300萬臺/套,較去年同期增加超過600萬臺/套,同比增長超22%,北斗綜合應用滲透率約90%。
據該報告指出,北斗綜合應用全面覆蓋了各行業領域,應用深度持續增強。14個重點行業領域的北斗終端設備應用數量超過3000萬臺/套,同比增長超過27%。在大眾消費領域持續深化北斗應用,并逐步實現北斗優先應用,2025年上半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1.3億部,超過98%支持北斗定位。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計已有52款手機默認優先北斗,出貨量達2781.8萬部。2025年上半年國內搭載北斗終端的乘用車出貨量超1000萬輛;北斗網絡輔助公共服務平臺(A-北斗平臺)的日均活躍用戶數量超1億,較2024年上半年增加4300萬,同比增長約75%。
在區域發展方面,北斗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五個熱點區域,以北京市為中心的京津冀區域,以珠三角為中心的廣東省,以長三角為中心的華東地區,以成都、重慶為中心的西部地區,以及以鄭州、武漢和長沙為核心的華中地區。其中京津冀地區和廣東省最為突出,其他地區未來發展提升空間廣闊。重點省份發展指數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北京市、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湖北省。
在行業發展方面,報告根據2025年上半年14個重點行業領域應用指數的大小,將其劃分為4個梯隊。其中,交通行業是北斗最大的專業應用市場,也是國際合作的重點領域,其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水平最高,相關指數遙遙領先,為第一梯隊;處于第二梯隊的行業包括通信、自然資源、應急與農業。其中,應急、農業兩大行業因產業化和市場化指數的提升,實現梯隊進階,從上期的第三梯隊上升到本期的第二梯隊。在政策的帶動下,應急管理領域應用規模快速增長,從具體指標來看,市場規模、應用規模、該行業企業承擔國家項目數量等指數明顯提高。氣象行業的產業化指數有所提升,主要得益于北斗探空站網體系的建成,并形成了一系列北斗探空業務規范性文件和國家標準。從具體指標來看,氣象行業的市場規模、應用滲透率、涉及北斗的政策法規和標準數量等指標均有提升。所以,氣象行業從上期的第四梯隊上升到本期的第三梯隊。重點行業應用指數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交通、通信、自然資源、應急、農業。
國際化發展方面,綜合2024年下半年和2025年上半年兩個時期的表現,國際化指數增幅最大,縱觀"十四五"期間國際化指數增幅同樣也是最大,五年來增加幅度近125%;從具體指標數據分析來看,雖然北斗國際化起步最晚,但發展空間廣闊,隨著北斗系統先后加入民航、海事、移動通信、搜救等國際標準組織,北斗系統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同時政府也加快了推動北斗國際化應用的步伐,海外項目數量、項目覆蓋國家數量、北斗企業海外業務收入、國際化政策等具體指標的增長,推動了國際化指數的顯著提升。
在推進大眾消費領域應用方面,報告認為大眾應用市場潛力未充分釋放,本期大眾應用指數增長不及預期。報告建議需緊扣市場核心需求,以技術普惠性、產品親民性、服務便捷性與應用個性化為導向,積極拓展北斗創新應用。發揮政策引領帶動作用,擴大北斗用戶規模,提升北斗應用的大眾普及程度。具體來講,一是進一步拓展北斗大眾應用規模,在已有的基礎上,持續擴大共享出行、消費級無人機領域應用的比例;推動主要國產智能手機企業加快產品研發生產,促進北斗優先的手機款型和數量不斷提升。二是進一步拓展智能手機北斗短報文、高精度定位等應用,在做好北斗短報文無線電發射設備規范等管理的同時,指導企業提升服務保障水平。三是在市場監管方面,進一步加強部門間的協同配合,加快北斗大眾領域關鍵標準的研究制定和實施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