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4日電(記者 殷銘悅) 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將舉辦之際,2025年11月2日,《2025中國進口發展報告》發布會暨第八屆中國進口發展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報告》由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國際貿易學會聯合發布。
《中國進口發展報告》是全國在進口貿易方面發布的首部綜合性報告,旨在服務積極擴大進口國家重大戰略、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國家重大活動、講好中國故事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自從2018年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來,《報告》與進博會同頻共振,已經連續發布8年(2018-2025年)。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汪明教授提到,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積極擴大進口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進口是連接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重要紐帶,積極擴大進口對引進國際先進要素、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2025中國進口發展報告》主編魏浩教授發布報告,主題為《區域國別視角下中國進口發展的新變化》。《報告》利用2001-2024年世界各國之間的雙邊進口貿易數據,借鑒并融合不同學科的先進研究方法,對全球進口貿易網絡、亞洲進口貿易網絡、歐洲進口貿易網絡、美洲進口貿易網絡、非洲進口貿易網絡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分析了中國在這些不同進口貿易網絡中的地位。
《報告》指出:從全球來看,不同國家之間的進口貿易活動日益增多,進口貿易網絡密度日益增加,進口貿易網絡的集團化特點也比較明顯,部分國家在進口貿易網絡的不同集團之間流動,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以及各區域進口貿易網絡中的地位整體表現為提高的態勢。在2010-2024年期間,中國進口產品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技術類產品所占份額下降;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中高及以上技術類產品的進口份額偏低,與世界的差距有拉大的傾向;中國進口的整體技術水平在2010-2020年期間小幅波動,自從2021年開始大幅上升,但是,與國際相比,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金旭會長指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動進出口平衡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辦《2025中國進口發展報告》發布會暨專家研討會,全面、深入、系統研討積極擴大進口問題,具有多重特殊意義。本次探討立足國家發展大局,貫徹落實中央重要會議精神、把政策導向轉化為實際研究成果的具體實踐并聚焦高水平對外開放目標,通過匯聚智慧、深化進口貿易領域研究,為推動我國進口貿易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貢獻力量的積極努力。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副會長李鋼研究員表示,未來需要進一步聚焦進口貿易網絡精細化發展,區分不同貿易集團特征以提升合作精準度,助力進口貿易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長劉向東研究員指出,中國進口在全球格局中已經占據重要位置。從民生角度,進口有效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尤其跨境電商進口讓國外優質日常用品更加便捷進入中國家庭。從產業發展角度,受資源稟賦限制,初級產品進口成為剛需,用于支撐工業化發展,且隨著加工貿易占比下降,一般貿易進口占比提升,進口結構持續優化。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孫浦陽教授在專家主旨發言時,對《2025中國進口發展報告》的學術價值表示肯定,認為針對進口貿易及其演進路徑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進口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愈發凸顯,不僅是保障民生供給的關鍵,更是中國重塑國際貿易規則的重要力量,通過掌握進口主導權主動制定規則,從而破解已有國際經貿規則對中國產業發展的制約。
此外,他指出進口是踐行貿易創新發展的重要載體,貿易創新的關鍵在于搭建新平臺,而進口貿易促進示范區、進博會等正是此類創新平臺的典型代表。最后,他強調進口與自主開放、單邊開放是高度適配的,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專屬單邊開放,進口的實踐價值遠大于出口,通過擴大從發展中國家進口規模,既能向國際社會充分展現中國擴大開放的擔當,又能逐步凝聚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制定貿易規則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