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30日電 10月27日,來自莎士比亞故鄉斯特拉特福的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的師生代表來到北京大學進行文化交流。27日下午,代表團來訪北京大學燕京學堂,與學堂師生開展文化交流,共同探討湯顯祖與莎士比亞戲劇的魅力與內涵。
燕京學堂院長董強接待了代表團一行,并主持了座談會。董強院長指出,燕京學堂堅守文化信念,既為中外文明互鑒搭建橋梁,也通過推動學生深度交流,助其明晰文明傳承與創新的責任。此次同學們雖身負實習、學業壓力,仍主動擠時間參與《仲夏夜之夢》表演,盡顯對跨文化交流的熱忱。黃必康教授傾注心血翻譯《牡丹亭》,在今天由英國的教授與同學們演繹出來,讓東方古典的雅致與西方舞臺的靈動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成為中外師生以藝術為媒、共探文明內核的生動實踐。這不僅讓《牡丹亭》的昆曲意蘊跨越山海、直抵人心,更印證了優秀文化的共通性,為青年一代深化跨文化理解、踐行文明傳承創新使命注入了鮮活力量。
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教授Michael Dobson動情回憶起1999年秋天,曾在北大任教的往事,時光荏苒,一晃二十五年過去了。那時候的日子,他到現在還常跟人提起,以此為談資,找工作時也常提及。今天下午從北大西門進來,走過那座橋,忽然就像走進了《牡丹亭》里的園子,靜悄悄的,令人神迷。如此美景,學生們天天在這兒,還能專心讀書,實屬不易。他來自英國的斯特拉特福,那是一個因演莎士比亞戲劇聞名的小鎮,戲就是生活。這次來,他也帶來了一些個人的思考,也想看看戲是怎么被讀、被演的。有時他感覺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像是一起寫戲的同事,一個寫悲喜交錯,一個寫夢里浮生,其實說的都是人間的事。
當晚,一場跨越東西方的戲劇之夜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李瑩廳溫情啟幕。燕京學堂的同學們首先帶來了莎士比亞經典《仲夏夜之夢》的精彩呈現,靈動的表演、詼諧的情節與奇幻的舞臺氛圍相得益彰,完美再現了莎翁筆下仙林秘境中交織的愛恨與純真。緊接著,伯明翰大學莎士比亞研究所的同學們領銜演繹的英文版《牡丹亭》,以典雅的英語臺詞復刻昆曲雅韻,將杜麗娘與柳夢梅的生死癡戀詮釋得細膩動人,傳統唱腔的意蘊與西方語言的韻律碰撞出獨特火花。《仲夏夜之夢》與《牡丹亭》兩場經典劇目在方寸舞臺上交融共生,讓現場觀眾沉浸式感受了經典作品跨越國界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