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30日電(記者 鄒碩)10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第二屆人民藝術論壇暨"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以學術引領實踐、以藝術服務人民,讓非遺在現代生活煥發新生。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李群,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單鋼新出席開幕式。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主持致辭環節。
張東剛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尤其是發揮其育人功能,根本在于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四力",以"小切口"講清"大道理",以"老傳統"凝聚"新認同",以"微敘事"闡釋"大時代",以"地方性"貢獻"全人類"。中國人民大學始終堅持"為人民而藝術"的教育和創作理念,將"非遺傳承"與"人民藝術"有機融合,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度融入辦學治校、立德樹人過程。學校愿與大家一道,堅守人民立場,以"學科建構"筑牢發展支撐,以"守正創新"厚植傳承沃土,以"青年力量"激發未來活力,以"文明交流互鑒"彰顯文化價值,讓更多優秀的非遺作品、人民藝術作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貢獻力量。
李群表示,中國人民大學秉承自延安形成的"為人民而藝術"理念,圍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開展系統研究、闡釋與傳播工作,為國家非遺保護提供重要智力支持。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實踐日益活躍,利用途徑不斷拓寬,但仍面臨諸多挑戰。為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利用,需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落實分類保護,構建系統性保護格局,樹立大文化遺產觀;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助力非遺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內容,讓古老非遺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生;創新傳播推廣手段,創作更多符合當代審美和價值觀念的作品,促進非遺成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強非遺保護國際交流合作,讓非遺成為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載體,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淳發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數字資產建設知識工程成果。該工程以科技賦能傳統文化,服務未來非遺研究與創新,在知識、技術、文化三方面協同推進,知識層面構建系統化非遺知識體系,技術層面以高斯潑濺、體積視頻等前沿技術全景記錄傳承人技藝,文化層面通過混合現實、虛擬現實技術還原非遺技藝的歷史文化背景,打造非遺數字孿生系統,實現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的生態構建。該工程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的學術范式,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推動非遺數字資產的標準化建設與學術共享,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左中一宣布"人民藝術·匠心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展開幕,與會嘉賓共同參觀展覽。展覽展出了數十項蜚聲海內外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以"傳承"與"研究"雙重視角,系統梳理非遺知識圖譜,深入探討其中蘊含的造物思想、美學觀念與生活方式。展覽同時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模態數字資產建設知識工程"的前期研究成果,通過空間智能交互實現"感知參與"的沉浸式體驗。
主旨演講環節,多位來自全國文藝與非遺領域的學者與嘉賓圍繞"非遺融入現代生活"主題發表演講,從不同學科視角闡釋非遺保護與創新發展的多維路徑。中國文聯副主席潘魯生作題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原則》的演講,從四個方面系統梳理了非遺保護工作的理念框架與實踐經驗;北京印刷學院院長田忠利以《以出版與設計之力,構建"非遺活化"的創新生態》為題,從出版美學出發,探討出版設計在推動非遺傳播中的轉化作用;北京舞蹈學院院長許銳以《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當代轉化》為題,分享了表演藝術類非遺的創新路徑;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杭間以《"非遺"與當代創新》為題,從學術角度深入分析了非遺在保護傳承中"守正"與"創新"的關系;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以《釋放民族文化原力,讓世界看見中國文化之美》為題,展示了非遺在產業振興與國際傳播中的現實意義;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鐘連盛以《景泰藍藝術的當代創新應用》為題,分享了景泰藍的制作工序、發展歷史以及傳統技藝的轉型實踐成果。專家的演講共同勾勒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從"固本"到"求新",再到"賦能"的清晰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