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家吃飯冷冷清清,如今在社區食堂就能吃上熱乎飯菜,而且我吃飯連餐費都免收,真是太好了!”在寧夏銀川市西花園路街道惠民社區,78歲獨居老人石月英的幸福體驗,正是西夏區以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公益服務、便民利民服務“三個服務”清單為抓手提升社區服務的縮影。
今年以來,西夏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資源精準對接為關鍵,全面推進社區“三個服務”清單體系建設,推動社區服務模式從傳統“粗放式管理”向現代化“精細化治理”深刻變革,有效激發了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居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
“一到下雨天單元門口就成了水塘,前段時間社區上門征求意見,為我們申請了下水管網改造項目,以后下雨天出門再也不用擔心了!”文昌路街道翟靖巷社區怡沁公寓居民張先生高興的說。
“社區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三個服務’清單就是要把群眾最關心的事項梳理出來,通過多方聯動來解決問題。” 翟靖巷社區黨委書記楊曉梅說,社區堅持引導居民有問題、敞開談,通過“入戶走訪+網格問民+居民議事會”等方式,聚焦群眾最關心的社保、醫療、民生等核心領域,梳理出下水管老化、路面破損等多件居民急難愁盼事項,形成必結清單。同時,建立“黨員包片+網格聯動”責任體系,將清單事項分解到具體黨員和網格員,明確服務時限、標準和責任人,讓服務從紙上清單變為實際行動。
西夏區構建“三位一體”服務聯合體,鏈接整合680家社區社會組織、281支注冊志愿者服務隊以及15家社會慈善資源,根據“三個服務”清單內容,動態組建“社會組織承接、志愿服務補充、慈善資源助力”的功能互補型服務共同體。通過分類施策、優勢嫁接,聯合開展各類服務活動100場次,惠及群眾約9000余人,為清單的有效實施提供了多元化、專業化的支撐保障。
“自從社區有了健身器材,我每天都來鍛煉,身體好了,心情也舒暢。”在寧華路街道平祥社區二樓,居民楊少梅開心地說。
平祥社區負責人介紹,以前社區陣地為原平吉堡派出所辦公樓,與平吉堡警務室合署辦公,陣地面積僅271平方米,且無黨群服務活動陣地。作為社區“三個服務”清單體系建設蹲點調研示范社區,西夏區委組織部、社會工作部、文化旅游體育廣電局等13個職能部門出資金、出人才、出設施,為平祥社區協調了一座四層樓房作為陣地,解決了社區急難愁盼。(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