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1日召開的“十四五”寧夏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新聞發布會上,記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間寧夏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14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農業660萬畝,分別占永久基本農田和農業灌溉面積的80%和61.2%,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為糧食生產"二十一連豐"奠定了堅實基礎。
寧夏農業農村廳總經濟師李小龍在發布會上介紹:"五年來,我們累計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124.9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438萬畝,畝均投資標準較2020年實現翻番。通過實施'三個百萬畝'現代高效節水農業工程,全區高效節水農業實現畝均節本增收400元以上。"
寧夏配套建設泵站306座、調蓄水池150座,建成田間灌排溝渠1萬多公里、閘橋涵等農田水利設施約2.7萬處,鋪設田間管網4.2萬公里,形成了完善的農田灌溉體系。這些設施在抗旱保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不減產、無災多豐收"的目標。
通過水肥一體化與農田、農機、農藝技術深度融合,高效節水農業實現畝均省水30%-45%、省肥30%-40%、省勞動力80%以上,農機作業效率和耕地利用率提高10%-15%,糧食產能增加10%-20%。2024年,全區農業取水量48.7億立方米,較2020年減少9.94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升至0.586,連續兩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寧夏在全國率先構建了"五統一"農田建設管理新機制,出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全鏈條管理流程圖》。各地積極探索多元化管護模式,惠農區成立專業化運行管護公司,利通區、同心縣、彭陽縣通過特許經營方式推行"投建管運"一體化,有效解決了工程設施"有人建、無人管"的難題。
寧夏在南部山區建成旱作高標準農田260多萬畝,昔日的"三跑田""皮帶田"變成"三保田""穩產田",寧夏固原梯田成為"寧夏21景"之一。通過連續21年開展秋冬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打造出"田成方、林成網、渠砌護、溝相通、路相連"的塞上農田新景觀。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唐思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