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選手在進行搶樞比賽。
蘇日格格攝
圖②:選手在進行瑟日比賽。
新巴爾虎左旗文旅體局供圖
圖③:選手在進行駝球比賽。
烏漢畢力格攝
核心閱讀
需要人和駱駝默契配合的駝球、毫厘間見勝負的瑟日、展現游牧民族智慧的搶樞……在內蒙古大草原上,一項項獨具特色的競技活動正火熱開展。這些承載民族文化記憶的運動項目不僅豐富了當地群眾的生活,更在文旅體融合發展中延續傳承、迸發活力。
駝球:與駱駝搭檔的奇妙
賽場上,騎手們俯身弓背,手持球桿,激烈拼搶。突然,一峰駱駝驟然加速,騎手順勢扭轉腰身,奮力揮桿,裹著塵土的小球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球應聲破門,全場歡呼。這是不久前在內蒙古第十一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駝球比賽中的精彩瞬間。
駝球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草原牧民在放牧間隙,以套馬桿擊打石子為樂,逐漸發展成有規則的競技活動。在此基礎上,融合賽駝、馬球等形式與規則,駝球運動逐步成形。2014年,蒙古族駝球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最重要的是培養人與駱駝之間的默契,有經驗的駱駝甚至能在關鍵時刻主動放慢步伐,為騎手創造擊球機會,這感覺很奇妙。”比賽結束后,來自巴彥淖爾代表團的90后隊員桑斯爾興致勃勃地分享技巧,陪伴他征戰多場比賽的9歲賽駝“毛頭”則安靜地站在身后。
駝球比賽采用4人賽制,上下半場各10分鐘,以進球數定勝負;如果是平局,則通過點球決出勝者。參賽駱駝需四肢修長、體魄強健、反應敏捷,而騎手要在顛簸中完成擊球、傳球,甚至合理沖撞以爭奪優勢。“又穩又猛”,正是這項運動的魅力所在。據蒙古族駝球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烏拉特后旗牧民塔布斤介紹,過去使用硬木球,如今已改用彈性好、顏色鮮亮的橡膠球,便于騎手在高速移動中追蹤。
自2015年駝球成為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以來,烏拉特后旗代表隊連續在第十屆、第十一屆賽事中摘得表演賽金獎。截至目前,烏拉特后旗已舉辦11屆駝球邀請賽,全旗駝球隊達20支。“過去駝球鮮為人知,如今在短視頻平臺頻頻‘出圈’,關注度越來越高。”桑斯爾說。
瑟日:徒手敲牛骨的比拼
呼倫貝爾草原深處的新巴爾虎左旗,數十名牧民圍坐在蒙古包前的平地上,目光聚焦于人群中央。16歲的賀喜格巴雅爾站定后,左手穩握一節牛脊骨,右手緊握拳頭,屏氣凝神。“嘿!”一聲清亮的大吼劃破草原的寧靜,拳鋒驟然發力——只聽“咔嚓”一聲脆響,牛脊骨應聲斷為兩截。
這便是流傳于新巴爾虎左旗牧民間的傳統競技——瑟日。以牛骨為媒,憑力量與技巧較量,這項古老民俗不僅是一場體能的比拼,更承載著草原民族堅韌不屈的文化記憶。
瑟日源自蒙古語,意為脊梁骨。比賽中,選手不得借助任何工具或外力,徒手將牛骨敲斷。成功打斷者晉級,失敗者淘汰,最終以打斷牛骨數量決出優勝者。然而,勝負往往取決于毫厘之間——握骨的角度、發力的時機、手腕的巧勁,都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那達慕大會的規范化舉辦,瑟日這項原本在牧民間自發比拼的技藝,有了標準賽程和專業裁判,賽事的專業性與觀賞性不斷提升。“現在有了正規比賽,大家訓練更認真了。”多次擔任那達慕瑟日裁判的敖琪說。
作為當地知名的瑟日好手,敖琪與這項技藝的緣分始于童年。“小時候看父親敲斷牛骨,覺得特別厲害,就偷偷練習,結果手腫了好幾天也打不斷。”在父親悉心指導下,他不僅掌握了訣竅,如今更成為專業教練,平時義務向孩子們傳授技巧。
“瑟日不僅是競技,更是草原人力量與智慧的象征。”新巴爾虎左旗文旅體局負責人說,將結合草原旅游發展,把瑟日表演納入民俗文化體驗項目,讓游客近距離感受傳統技藝,為當地文旅體融合注入新動能。
搶樞:爭奪車軸銷的競技
呼倫貝爾鄂溫克族自治旗的鄂溫克中學訓練場上,幾名中學生正全神貫注地進行搶樞訓練。哨聲響起,一名隊員如離弦之箭沖入藏樞區,迅速摸到木質樞后高喊一聲“樞”,隨即傳給隊友。雙方隊員就此展開激烈爭奪,攻防轉換迅疾如風。最終,隨著樞重重敲擊終點車輪發出清脆響聲,擊輪得分,這一回合結束。
樞,在鄂溫克語中意為勒勒車上的木質軸銷,這是車輛前行的關鍵部件。搶樞即爭奪車軸銷,這項源自游牧生活的傳統競技,如今已成為鄂溫克族文化的象征之一。鄂溫克中學體育教師韓景軍介紹:“比賽分為尋樞、傳樞、接樞、持樞擊輪4個階段,運動員在前鋒區、中鋒區和后衛區內展開對抗,以擊輪得分多者為勝。”
關于搶樞的起源,當地有一段傳說。在一次遠古遷徙途中,勒勒車的軸銷因顛簸脫落,車隊停滯不前。為盡快找回樞,一對年輕兄弟展開激烈比拼。這場偶然的爭奪,之后演變為代代相傳的競技項目。
1998年,鄂溫克搶樞被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正式認定為鄂溫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并成為鄂溫克族瑟賓節的重點賽事。2008年,鄂溫克搶樞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它融合了耐力、速度、技巧與團隊協作,既是競技也是娛樂,很有觀賞價值。”鄂溫克搶樞代表性傳承人哈森其其格說,“這是我們祖先在遷徙中磨礪出的生存智慧。”
多年來,通過系統性保護與推廣,搶樞已走出草原,登上全國舞臺。目前,全國已建立10個搶樞傳承與保護基地,青少年的參與度持續提升。
(劉瀛參與采寫)
本期統籌:高 佶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6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