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題:銘記歷史 厚植情懷——大學“場館里的思政課”激發青年奮進力量
新華社記者
在交大西遷博物館感悟西遷精神,在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追尋真理之光,在哈軍工紀念館感受科技報國之志……大學“場館里的思政課”讓紅色基因浸潤青年學子心靈,激發奮進力量。
走進位于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的交大西遷博物館,一張粉色的乘車證,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乘車證上面印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承載著那段激情燃燒的記憶。
1956年,數千名交通大學師生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手持這樣的西遷專列乘車證,“打起背包就出發”,從上海遷至西安,在黃土地扎根,投身西部建設。
老一輩交大人用愛國奮斗實踐熔鑄而成的西遷精神,一代代師生薪火相傳。
2018年12月,交大西遷博物館正式開放,展出照片、實物等2200余件,呈現了交大西遷的創業歷程和輝煌成就。
“作為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交大西遷博物館發揮西遷精神思政育人作用,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價值。”西安交大檔案館、博物館館長呂青說。
“黨讓我們去哪里,我們背上行囊就去哪里”……新學期伊始,西安交通大學大一新生分批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開啟了一堂堂沉浸式“大思政課”。
麥田選址的老照片、西遷教授的講義教具、草棚大禮堂的場景……
“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展品背后的故事,蘊含了西遷前輩愛國奮斗的豪情壯志。”學生講解員、西安交大錢學森書院人工智能2302班學生杜宇洲說,“我們要傳承好西遷精神,讓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根植于心,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在上海,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里,學生講解員帶領新生從珍貴文物中觸摸歷史溫度,在“真理的味道”故事中感受初心使命。
這里曾是《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翻譯者、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的舊居。2018年經修繕改建后,舊居化身為《共產黨宣言》展示館,并對公眾開放。
走進展示館,一層以“宣言中譯·信仰之源”為主題系統展示了《共產黨宣言》的誕生、翻譯、傳播、版本,及其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
館內復原了陳望道的書房和起居室,保留了其藏書、手稿等諸多實物,還設置多媒體互動區,讓參觀者體驗《共產黨宣言》的翻譯過程。
為讓廣大師生更深入地了解歷史,展示館持續創新表現形式,推出“場館里的思政課”特別活動,學生們以展示館為舞臺,在“劇情”中完成任務,“親歷”風起云涌的革命年代。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復旦大學成立以青年師生黨員為主體的“星火”黨員志愿服務隊,承擔《共產黨宣言》展示館講解任務,還走出展示館,走進企業、機關、社區開展宣講。
“宣講老校長陳望道追尋真理的故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24級博士生何未晞說。她已在“星火”志愿服務三年。
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奮進力量。在哈爾濱工程大學,開學伊始,大一新生紛紛走進哈軍工紀念館,感受紅色歷史,厚植報國情懷。
依托哈軍工紀念館這一陣地,學校創新構建具有鮮明哈軍工特色的“紅色文化實踐育人”格局,打造涵育時代新人的生動課堂。
哈軍工紀念館館長李宏說,學校將哈軍工文化專題納入大一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開設系列課程,構建“大思政課”育人范式,實現思政教育與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
紀念館堅持“開門辦館”,搭建“雙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既是參觀者,又是宣講員。大學生宣講團成員經過培訓后持證上崗,通過沉浸式參觀和互動式講授,在實踐中提升素養。
“走進哈軍工紀念館,仿佛踏入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哈爾濱工程大學未來技術學院2023級本科生楊朔說,“我們將傳承先輩們的愛國情懷與奮斗精神,以實際行動續寫時代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