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廟”,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氣勢恢宏的建筑與肅穆精美的塑像,是祖廟宗祠中傳承不絕的祭儀,還是逢年過節熱鬧的廟會上的“人間煙火氣”?…… 在中國,大型廟宇刻印著歷史、文化、生活的文明印記。而在與中國相隔萬里的大漠中,有另一個古老文明,不約而同地用廟宇建筑,建構著自己文明的秩序——它就是古埃及。
巨大的石柱、雄偉的方尖碑、精致的浮雕壁畫……古埃及的神廟,從這個文明的第一個王朝誕生之初,就出現在了尼羅河畔的土地上。 它比金字塔陪伴了古埃及人更久的時間,歷經了三十多個王朝、三千多年,始終活躍于古埃及社會生活。
即使到了古埃及時代的尾章,神廟依然作為最后的堡壘,保存了埃及知識和信仰。 在古埃及人眼中,神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地上的人和上面的天、神聯系在一起。在古埃及文化里面,神廟的屋頂就像天,神廟的地板就代表地,神廟就是整個大自然、整個宇宙的象征。 在世界最大宗教建筑之一的卡納克神廟,人們能充分感受到古埃及人眼中的宇宙觀。
它有140個足球場那么大。與幾乎所有的古埃及神廟一樣,都遵循著軸線對稱布局。 沿著中軸線,依次坐落著將神廟內外分隔開的塔門,用于舉行會議或者接待信徒的開放式庭院,巨型石柱支撐屋頂形成的柱廳,以及內部最神秘的、僅有法老和高級祭司進入的內殿和神龕。
神廟就是一個神圣的時空,把古埃及人的神話變成了現實。
神廟的建筑設計,呼應著古埃及人關于世界起源的古老傳說。神廟的圍墻頂部呈波浪狀,這象征著古埃及創世神話中的混沌之水,是宇宙最初的樣子。
步入神廟,地面逐漸抬升,天花板則越來越低,神廟最深處,最高也最黑暗,呼應著神話中,從混沌之水中升起的原初之丘,那里正是創世神的居所。
神廟是埃及人眼里的小宇宙,建造神廟的過程,就仿佛是一次創造世界的過程。古埃及的法老們要扮演“創世主”,在卡納克神廟上留下自己的印記。這樣的翻新與擴建持續了一千多年,30多位法老,在這里奉上了他們對神的敬意。
當然,像中國的廟宇一樣,古埃及的神廟不但是一個神圣的空間,更與古埃及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被稱為古埃及的“CBD”。這里是文化的中心,是銀行、是臨時法庭、是醫院、是儲藏室和圖書館,更是節日期間,熱鬧的中心。
例如,在古埃及最重要的奧佩特節,神祇的雕像會從卡納克神廟出發,乘坐圣船前往盧克索神廟,完成一場長達三公里的巡行。古埃及人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歡呼、祈禱。
在節日期間,人們充分放松。曾有一次,人們在節日期間消耗了上萬條面包、數百桶啤酒——想象一下,那會是多么熱鬧的景象!
圍繞著神廟,這樣熱鬧非凡的場面,與中國逢年過節時,熙熙攘攘的歡騰場景也多有相似之處。古埃及的神廟與中國的大型廟宇之間的相似之處,還在于它們傳達的內涵:對自然的崇拜、對神圣世界的崇拜,更重要的還有對秩序的建構與維護。 這其間展示出的,正是兩種古老文明的不謀而合。
也因此,如今,許多中國專家正在埃及的土地上,為解讀、傳承埃及的神廟文化做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的考古團隊,正在把最先進的考古技術、數字化手段和資源帶到埃及,與他們的埃及同行們一起打造埃及的考古學,共同探索古老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從尼羅河畔的宏偉柱廳,到黃河邊的雕梁畫棟,正如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研究員薛江所說,這些留下來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是全世界的、全人類的。如今,我們也在共同探索,如何將全人類的文化遺產,帶向更遠的未來。
中國日報四集古埃及文明系列紀錄片《穿梭生死:探尋古埃及文明的底座》9月27日全平臺上線,每天一集,敬請關注。
下一集,我們將走近精美的人形棺,閱讀神秘的《亡靈書》,探尋古埃及木乃伊中藏著的生與死的秘密。
出品人:曲瑩璞
總策劃:曲瑩璞
總監制:邢志剛
監制:柯榮誼
制片人:何娜 李暢翔 張若瓊
總導演:張少偉
導演:栗思月 孔聞崢
文案:孔聞崢 栗思月
出鏡/配音:焦潔 阿巴斯(埃及)
攝影:王雨曦 王雨杰 羅斌
剪輯:陳牧群 賈偉
動畫制作:李伯堯 楊軼 孫凱 華山青 石充
外聯總監:焦潔 樊子豪
外聯執行:黃恬恬 陳聰芷 黎炳宏 沈一鳴
學術顧問
顏海英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古代東方文明研究所所長
薛江 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笑冰團隊
特別鳴謝
上海博物館
北京大學古代東方文明研究所
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
中國日報社國際部
中國日報社文教部
中國日報社上海分社
中國日報社歐洲分社
中國日報社非洲分社
中國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