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統進入全球化發展新階段,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與授時服務。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如何深化合作,推動北斗技術服務阿拉伯國家的民生應用和經濟發展?
“在互聯互通的世界,我們都無法獨立運行。依靠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中阿深化合作,我們才能共享智慧成果。”9月24日,在株洲舉行的第五屆中阿北斗合作論壇上,阿盟秘書處參會代表團團長艾哈邁德·穆斯塔法·法赫米·哈菲茲表示。
在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地,搭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農機實現智能灌溉,糧食增產15%,緩解了干旱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難題;在迪拜,北斗讓港口的集裝箱運轉效率提升20%,貨物周轉時間縮短1/3;在阿爾及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北斗應急避險的應用,實現車內人員100%可視化,應急響應效率比傳統模式提升20%……
“貼合阿拉伯國家需求,北斗在交通運輸、智能農業、能源安全領域已有顯著成就,我們要加強北斗應用與產業化,組織教育培訓,加強人才交流,開拓測試評估,迎接更廣闊的發展前景。”阿拉伯信息通信技術組織戰略發展與規劃部經理薩米·特里梅什在論壇上分享。他認為,阿拉伯國家水資源匱乏,搭載北斗的污水處理系統就極有發展前景。
正如阿拉伯諺語所言:獨行快,眾行遠。當北斗技術與阿拉伯國家的產業特點深入融合,雙方并肩同行,行穩致遠。
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參贊錢小松表示,基于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首個海外中心——中阿北斗中心,中阿雙方已建立較好的合作機制。面向未來,北斗產業可向低空經濟、自動駕駛等領域延伸,更好地服務社會民生,在農業、防災減災等方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童小華認為,構建無人機與移動測量車自主組網集群系統是北斗的發展趨勢之一。“北斗+”與“+北斗”的更深層次應用,可讓城鎮空間資源綜合規劃與利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利用監測、城鎮固廢垃圾遙感監測等方面變得更加科學智慧,通過“縱向聯動、橫向貫通”的方式,讓人居環境發展更科學舒適。
當前,中國已建成目前世界上技術手段最為完備的國家授時系統,授時精度從最開始的毫秒級(千分之一秒)提高到如今的百皮秒級(百億分之一秒),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副主任盧曉春提出,結合阿拉伯國家的發展特點,北斗授時在金融和電力領域大有可為,尤其在電網并網環節。
迎接機遇,也要面對挑戰。在論壇的圓桌對話環節,嘉賓提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在北斗領域的合作,應從應用轉向聯合開發,加強人才培養、平臺共建,建立良好的北斗生態,發揮北斗企業在國際合作與推廣中的優勢,讓北斗進一步走入全球人民的生活,成為世界的北斗。
(全媒體記者 于淼 見習記者 符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