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的街道、靜止的鐵軌、早已停轉的礦井,仿佛一切都被時間按下了暫停鍵。然而,當導演和攝影師走進這里,卻像發現了一個“未曾設防的影棚”:年代感撲面而來,生活痕跡隨處可見,連空氣里都彌漫著歷史的厚重氣息。
9月16日,由寧夏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五市文旅部門協辦的2025寧夏文旅高質量發展采訪活動走入寧夏石嘴山大武口區,一座沉睡多年的煤城——石炭井。
沒有刻意迎合影視而布景,卻因自身的真實與滄桑,成為劇組競相追逐的“年代劇圣地”。人們才恍然發現,這片土地不僅承載了煤炭工業的輝煌記憶,也守護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與情感。
石炭井是新中國“一五”時期十大煤炭基地之一,幾代人曾在這里揮灑汗水。如今,礦井早已停歇,但成片的廠房、窯爐、傳送帶廊道依然屹立。它們不是冰冷的廢墟,而像是凝固的時鐘,完整保留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肌理。
講解員常說:“這里是一部活著的時代年譜。”走在街巷間,理發店的招牌、國營飯店的木匾,甚至居民樓窗臺上的鐵護欄,都與數十年前的生活一脈相承。這樣的真實感,讓人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六七十年代。
石炭井之所以能吸引劇組,不只是因為有可供拍攝的場景,更因為有人用記憶守護著這些場景。退休返聘的環衛站長葛義紅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從小在這里長大,哪個溝溝坎坎都知道。只要把照片拿出來,我就知道哪有這個景。劇組都戲稱我是他們的‘編外人員’。”葛義紅笑著說。
幾十年來,她和許多老居民一樣,始終沒有離開石炭井。日復一日的守望,使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熟悉遠遠超過地圖。正是這種“活地圖”般的本地記憶,為影視創作提供了最精準的指引,也讓小鎮的生活痕跡在鏡頭中更加真實。
來過石炭井拍戲的導演們說,石炭井的“年代感”不只是布置出來的,而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褪色的紅磚、銹跡斑斑的鐵軌、矗立半世紀的煙囪……這些都帶著與生俱來的影像氣質。無論是《山海情》里西海固的風土人情,還是《萬里歸途》中需要的真實背景,都能在這里找到呼應。
對創作者而言,這里無需粉飾,它本身就是一座天然影棚;對本地人而言,這里不是道具,而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正是這種“生活與影像同頻”的特質,讓石炭井區別于其他影視基地。
一位講解員說:“我們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一個被遺棄的礦區,而是一段可以繼續講述的生活。”今天的石炭井,既是鐫刻在賀蘭山腳下的煤炭記憶,也是被鏡頭重新點亮的光影新地標。這里沒有矯飾的華麗,卻有歲月沉淀出的厚度,有生活留下的真實。
正是這份獨特的氣質,讓石炭井在無數劇組的鏡頭中成為“年代劇圣地”。而當地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守護與熱愛,又賦予了這片土地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在寧夏文旅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中,石炭井不僅是影視創作的寶庫,更是一扇打開的窗口。透過這扇窗口,人們能夠看見寧夏的厚重歷史與時代印記,也能感受到這片土地上依舊澎湃的生活氣息。
石炭井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見;石炭井的魅力,也必將吸引更多人走來。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