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奶牛養殖場里機器嗡鳴不息,智慧農機在田間往來穿梭,村民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作為寧夏石嘴山市“萬企興萬村”行動的代表之一,石嘴山市先農養殖有限公司以“循環農業”為紐帶,通過土地流轉、就業帶動、產業聯動等多元發展模式,讓發展紅利流進村民腰包,成為民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
“從2011年通過出租土地年收入4.8萬元,到2021年靠奶牛托管、場地出租年增收36萬元,村集體腰包越來越鼓,發展底氣也越來越足!”惠農區紅果子鎮寶馬村黨支部書記彭學芳的話,道出了村企合作發展的良好勢頭。
故事要從2007年說起。這一年,先農養殖落地寶馬村,以畜牧業為核心,鋪開了涵蓋牲畜飼養、生鮮乳收購、飼料生產的產業鏈。2011年,企業與村子試水合作:土地出租為村集體帶來首筆年收益4.8萬元,這筆錢當即化作村民的醫療保險補助,讓大伙先嘗了甜頭。2014年,合作向深里走——村企攜手發展“一村一品”奶牛養殖業,推行奶牛托管模式,既讓養殖戶開展標準化養殖,有效降低風險,又拓寬了增收路。如今,先農養殖已與寶馬村、銀河村等7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及惠農區殘疾人聯合會簽訂奶牛托管合同,每年分紅達57.3萬元。
村民任小玲的生活變化,正是這場合作的生動縮影。2013年,隨著牧場化經營轉型,她把自家的奶牛托管給牧場,自己成了擠奶工。后來經培訓學會電腦技能,如今已是牧場資料員。“除了分紅,每月還有穩定工資,既能顧上家,又能活出價值,日子美得很!”任小玲話語里的幸福感藏不住。
“奶牛托管”讓村民變“股東”,土地流轉則“轉”出了增收新賽道。對土地鹽堿化嚴重的海燕村來說,企業的到來更掀起了一場“土地革命”。“企業砸下真金白銀改良土壤,幾年下來,土地肥力不斷上漲。2023年每畝田地租金也從200元漲到300元。”惠農區燕子墩鄉海燕村黨支部書記馬守芳算起賬來,眼里閃著光。
在村民心里,這片曾讓人心焦的鹽堿地正透著新生機。“我在地里幫著干活,一年干四五個月,能掙1萬多元錢。現在地肥了,錢包鼓了,日子更有奔頭了!”村民楊生軍笑著感慨。
據先農養殖副總經理吳韶儒介紹,目前,企業已累計流轉寶馬村、下營子村、海燕村等周邊村莊土地1.35萬畝,種上玉米、苜蓿等作物,一條“種植——養殖——加工——有機肥——種植”的綠色循環鏈已然成形,讓土地“活”起來、資源“轉”起來。
“我們從三方面幫大家增收,土地流轉每年支付420萬元,惠及1400多戶,戶均增收2800元;固定用工120多人,夏季農忙時能有200人,一年工資支出約700萬元;和7個村集體、殘聯合作搞奶牛托管,每年分紅近60萬元。”吳韶儒說,企業還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幫農戶降成本、提效率,讓種田更劃算。
此外,惠農區政府還依托先農養殖農業產業化優勢,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模式,建立集“自治區專家服務工作室”“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農業技術服務團隊工作室”于一體的惠農區現代農業科技人才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基地已培育專業團隊5個、“土專家”40名,培訓高素質農民2600人次、農村實用人才1500人次,為鄉村發展攢足了“智”力。
(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