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對蝦在賀蘭山東麓的鹽堿水中泛起銀光、大黃魚游進黃河古灌區的生態漁場,這座西北聞名的縣城——寧夏銀川市賀蘭縣,正在全國漁業版圖留下不可或缺的印記,改寫了西北"水產荒漠"的固有認知。
賀蘭縣作為寧夏水產品主產區,全縣養殖水面穩定在5.8萬畝,水產品總產量6.5萬噸(占全市79%,占全區的36%),增速2.3%,是縣畜禽肉產量5.9倍,綜合產值9.14億元,增速16.3%。設施面積55萬平方米,占全市名優品種效益明顯。蝦蟹鮰鱸等名優增收品種產量占5.5%、產值占22.1%。塘口價高于全國平均價格35%以上,結構調整效果明顯。生產水平領跑西北。全縣水產品畝均單產提高至1120公斤,是西北地區平均值的4.9倍以上,位居西北地區首位。80%的水產品銷售市場輻射周邊6個省區,海吉星漁業物流園已成為湖北、遼寧、天津等東部漁業主產區水產品向西部延展運銷的核心樞紐。
“向鹽堿地要效益”為破題要義,賀蘭縣建成西北最大的南美白對蝦養殖設施養殖集群基地,最先讓對蝦在西北鹽堿水土落地生根;依托冷水資源優勢培育虹鱒、鱘魚等高端品種,逐步實現三文魚工廠化養殖零的突破;飼料鱖魚養殖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苗種運輸成活率99%,養殖成活率60%,平均體重380克,成活率高于20%的全國水平;通過"稻漁空間"立體種養模式,蟹田米溢價30%,大閘蟹畝產超百斤,形成"一水多用、生態循環"的賀蘭范式。如今,這條“以水定產、以特取勝”的發展新路,已帶動全縣水產產值突破9億元,用西北地區2.3%的養殖水面生產了11.3%的水產品,成為黃河流域鹽堿地治理的鮮活樣本。如今,這片土地正以“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實踐,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鮮活答卷。
率先與集美大學、寧德師范學院等福建重點科研院校深入開展漁業領域合作,“國魚”大黃魚得以在賀蘭鹽堿水中養殖成功,促使漁業成為“閩寧協作”第二大產業。藍灣生態大黃魚養殖基地被選為閩寧協作第二十八次聯席會議觀摩點。經過技術攻關,現已實現大黃魚超2千公里苗種調運成活率超85%,調配鹽堿水模擬海水養殖11個月以上,鹽堿水養殖部分營養指標超主產區數倍等成果。受益于大黃魚成熟的海水養殖體系,順利開展青蟹、黃鰭鯛、石斑魚、大西洋鮭等經濟品種鹽堿地“海魚陸養”規?;l展。
為加快“適水產業高質量發展西北第一縣”建設進程,賀蘭縣積極謀劃“十五五”漁業重點項目,引進海南藍茵種業集團,打造萬畝零碳現代漁業科技產業園。規劃建設面積達1.1萬畝,總投資20億元。聯合國內院士專家團隊、集成英國Benchmark、馬來西亞GK公司成熟技術,落地苗種繁育設施養殖示范區、大西洋鮭養殖核心區、水產品加工區、黃河“漁”文化展館,建設國家水產重點實驗室,配套分子檢測、微生物檢測區及藥殘檢測、生物育種等功能,開展基因編輯、雜交育種等技術研究,開發多類耐鹽堿水產品新品種。配套“寬溝深槽”陸基生態漁場及“三池兩壩”尾水處理系統,實現養殖尾水100%循環利用,年節水622萬m3,設施溫棚配套光伏綠能,打造西北首個零碳漁業示范區,園區建成后,賀蘭水產“芯”能力將為西部漁業代言。
在賀蘭“漁”突出的典型示范和成效顯著的成果推動下,賀蘭縣成功承辦全國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五大行動”的觀摩現場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高度重視賀蘭縣鹽堿漁業資源,研究制定《全鏈條支撐寧夏賀蘭縣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探索更多發展空間。(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