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寧夏教育工委、教育廳召開教育強區工作新聞發布會。同步發布《關于加快建設教育強區的意見》。
寧夏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周慶華介紹,根據該《意見》,寧夏分三個階段推進教育強區建設:到2027年,建立與人口變化相適應的基礎教育資源調配機制;到2030年,全面建立優質均衡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強區,與全國同步實現教育現代化。
寧夏把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突出打造思政品牌,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空間陣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實踐育人品牌,提升育人實效;單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夯基育苗工程,持續推進各族學生合校共讀、混合編班、混合住宿,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小就植入孩子們的心靈。
寧夏將辦強辦優基礎教育。優化學校布局、加強學位供給、改善辦學條件、統籌調配教師、提升教育質量,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
聚焦“順應人口變化趨勢”,提出準確把握縣域地理特征、人口分布、學齡人口變化趨勢,適度超前優化學校布局,有效應對各學段學齡人口變化趨勢。
聚焦“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提出一縣一案推動農村學校向鄉鎮區域中心或縣城集中,同時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
聚焦“最大限度盤活和利用現有資源”,提出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學段教育資源,建立學位緊缺縣區學生到學位富足、辦學條件較好的地區和學校就讀保障機制,促進各類資源高效利用。
聚焦“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愿望”,提出通過新改擴建、挖潛擴容、中職學校轉設等方式,擴大普通高中學位供給,緩解人民群眾上普通高中的焦慮。
立足高等教育的階段特征、時代要求和發展規律,寧夏將通過統籌資源配置、合理調控規模、嚴把設置質量,推動高等教育擴大資源供給,推進結構調整,促進布局優化,重點提出了加快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穩步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規模、加快建設優勢學科專業3個方面措施。
持續增強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引進培養急需緊缺人才、充分發揮寧夏高等研究院創新牽引作用。充分發揮寧夏高等研究院創新牽引作用,吸引集聚全國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參與科研攻關、人才培養,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堅持產教融合,依托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和技術創新中心。推動職普融通,暢通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培養通道。提升辦學能力,重點培育和建設一批服務現代化工、裝備制造、特色農牧業等領域的高水平專業群,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適應性。
把教育數字化單列為一部分重點部署,加強數字教育體系建設、推進教育數據開發利用、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
立足寧夏實際,分別對中小學、職業學校、高校教師隊伍提出培養措施,推動縣域內教師資源跨區域、跨學段均衡配置,進一步鞏固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有序推進中考、高考、高校人才評價等改革,加強國際國內教育合作交流,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斷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胡冬梅 攝影 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