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寧夏舉行“穩增長 促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科技創新引領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升級”新聞發布會。
寧夏科學技術廳副廳長陳放介紹,2024年,寧夏圍繞打造區域有影響力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打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洼地,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升級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聚焦現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潔能源、數字信息、特色農牧業、文化旅游等重點產業技術需求,寧夏財政投入3.6億元支持開展科技攻關,推動產出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工業領域,國能寧煤的煤制油首次應用到長征運載火箭,維爾鑄造研制的高鐵枕梁應用到時速400公里的高鐵列車;農業領域,破解奶牛高產長壽密碼,使奶牛生產壽命由2.3胎提高到2.8胎,寧夏奶牛核心育種群年均單產最高達14噸。選育的耐鹽堿春小麥新品種畝產達372.42公斤,實現耐鹽堿作物育種新突破;社會發展領域,康亞藥業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的仿制藥“昊暢-羥苯磺酸鈣膠囊”達到進口原研藥標準,國內市場占有率攀升至第1位,極大降低群眾用藥成本。
寧夏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700家,三年翻了一番。銀川高新區等5家園區組建首批自治區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共享裝備等10家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天地奔牛聯合區內外8家單位組成創新聯合體,在大直徑智能化反井鉆機等礦山機械方面取得持續突破。對1700多家企業研究開發費用補助資金2.45億元,通過“寧科貸”“寧科擔”等科技金融手段,撬動金融資本56.57億元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圍繞重點產業組織實施各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85項,轉化科技成果近400項。寧夏交建通過轉化“煤矸石道路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在烏瑪高速形成百萬噸級煤矸石填筑路基產業化,節省石料約110萬噸,減碳量約5000噸,
全區登記科技成果1770項、同比增長41.72%,技術合同成交額47.88億元、同比增長18.19%。
寧夏農林科學院“犢牛與羔羊腹瀉病新中獸藥開發”等一批科技成果成功拍賣。成功爭取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西北中心試驗站落戶銀川,在五市及寧東布局建設了技術市場,中國礦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在寧夏設立技術轉移分中心。
2人入選國家高層次特殊人才支持計劃,新選拔自治區高層次科技人才23名,總數達117名。新組建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16個,總數達156個。1人入選首屆“全國科創名匠”,1人獲何梁何利獎,國能寧煤400萬噸煤制油成套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團隊榮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寧夏上海科創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運營,推薦23家區內企業簽約入駐。聚焦自治區重點產業開放科技計劃體系,實施東西部合作研發項目156項,寧夏北瓷新材料聯合西安交通大學攻克氮化鋁全產業鏈量產技術,寧夏農科院聯合山東理工大學集成創新無人機智慧植保技術并大面積推廣。寧東基地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寧夏華理現代煤化工研究院。
六盤山實驗室招聘和柔性引進優秀科研人員125名,開展了23項基礎科研項目,在智能鑄造、高端材料、關鍵共性技術、終端應用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效,新培育自治區科技創新平臺22家,新培育自治區農業科技園區3家,有效強化了全區科技創新支撐能力。(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