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辦醫療機構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具有重大意義。
銀川市政協委員、銀川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季楠在調研中發現,目前,銀川市社會辦醫療機構規模大小、服務質效各有不同,與公辦醫療機構相比差距明顯,尚未形成足夠的行業影響力。
為此,季楠委員建議:
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各級財政以貸款貼息、以獎代補、適當資助等方式,鼓勵民營醫院與托育、養老等產業結合,推動發展多業態融合服務。創新制訂社會辦醫院提供個性化簽約服務相關政策,構建醫院、商業保險機構深度合作關系,打造醫療聯合體。制訂減輕房屋租金、水電費等優惠政策,幫助社會辦醫療機構減輕運行壓力,以吸引更多優質社會資本投入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校正社會民辦醫療機構發展定位。引導非公醫療與公辦醫療錯位發展,支持社會民辦醫療機構發展高端專科醫療服務,在眼科、骨科、口腔、婦產、兒科、腫瘤、精神、醫療美容等專科以及康復、護理、體檢等領域,加快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服務機構。將提供非基本醫療服務外的附加服務作為主要方向,重 塑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實現社會辦醫療機構的健康良性發展。
加強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制訂明確的年度和長期人才引進計劃,試點支持社會辦醫院與高校、公立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共同培養醫療人才,每年舉辦醫療行業學術交流、研討會等活動,支持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青年醫師積極參加,拓寬視野,學習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服務經驗。改革醫師多點執業的束縛性要求和條件,規范醫師參加多點執業,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釋放醫療服務的延續效應,促進個性化服務向好發展。
完善監督管理機制。聚焦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醫托、虛假宣傳等突出問題,不斷完善相關監督管理制度,在法律制度層面形成對社會辦醫療機構的無縫監管。將社會辦醫療機構納入統一的醫療質量控制與評價范圍,引導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建立行業協會組織,完善行業規范、開展行業培訓、加強行業交流,推動社會辦醫療機構自覺遵守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規范,規范社會辦醫療機構的服務行為、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促進社會辦醫療機構長期健康發展。(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視頻 李婷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