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長假,寧夏銀川推出的“漫葡·看見賀蘭”“覽山落日”“點亮鼓樓—玉皇閣”等文旅產品既“吸睛”又“吸金”,讓銀川以旅游訂單、門票訂單、出境游訂單和入境游訂單同比分別上漲 23%、70%、19%、40%的亮眼數據,成為攜程發布的國內增速最快的十大目的地之一。
銀川市政協委員、銀川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代曉寧在調研和分析后發現,這些亮眼的數據,與中央和自治區要求銀川“加快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的高標準相比仍存在差距,文化內涵挖掘不深,產品業態創新不足,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配套服務便利化程度不高,數字旅游、智慧旅游建設緩慢。同時,運營推廣層次不高,城市“人設”至今缺乏鮮明而穩定的定位,正向話題的制造及傳播能力不足。
代曉寧委員強調,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需要兼備世界級的文旅資源、豐富的產品業態和完善的服務體系。
為此,代曉寧委員建議:
以強文化為魂,打造國際化城市 IP“引力場”。著力將西夏陵打造成“世界的西夏陵”,發揮西夏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帶動作用,增強西夏陵作為中華文明標識的國際吸引力和影響力。聚力打造世界級葡萄酒旅游核心區,創新制定國際領先的葡萄酒文化旅游標準,研發更具文化內涵、更富文化品質的產品體系,增強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旅游國際話語權和市場號召力。用力擦亮“國際濕地城市”金字招牌,整合開發5.31萬公頃濕地和200個自然湖泊資源,分類開發親水、樂水、戲水、愛水類休閑度假新產品,讓“一城山水半城湖”的美好治愈外來游客和本地居民。
以強體驗為要,繪就文旅場景“詩和遠方”新畫卷。圍繞“好玩”打造時尚休閑新場景,讓銀川“有料有趣”。有機串聯東中西線景區、街區、度假區、商圈、城郊等資源,培育符合“潮經濟”“夜游經濟”“康養經濟”“冰雪經濟”等消費偏好驅動的場景化文旅產品和文創產品,使人們從熱衷“打卡”到樂于“刷卡”。圍繞“好看”打造更多個性化沉浸旅游新場景,讓銀川“有聲有色”。持續強化“漫葡·看見賀蘭”、鳳凰幻城等沉浸式演藝街區品牌升級,帶動演唱會、微短劇等業態繁榮,讓游客在藝術審美中獲得情感價值。圍繞“好吃”打造美食品鑒新場景,讓銀川“有滋有味”。一個城市有記得住的舌尖美食,才有留得住的腳步和人心。要挖掘老字號餐飲的歷史文化和商業價值,培育新型特色小店,改造升級美食特色街區,推動美食與演藝、節賽、博物館等跨界融合。
以強服務為本,激發文旅產業延鏈增效新活力。促進“文旅+百業”融合延鏈增效。加強一體化規劃,帶動資本、科技、人才聚集,形成全域、全業、全季聯動,實現“一業興、百業旺”。提升“便利化”服務供給能力。打造一體化智慧旅游平臺,完善目的地接待體系,配套便捷流暢的交通、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設施保障,提升旅游服務滿意度,讓游客從“頭回客”成為“回頭客”。接軌“國際化”服務需求。加強與出、入境旅游樞紐城市合作,賦予銀川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口岸簽證等政策保障的措施,提升入境游客旅游體驗感。
以強傳播為徑,強化“塞上湖城大美銀川”好形象。把銀川整個城市作為一個文旅產品來營銷,為銀川“精準畫像”,整合全領域外宣資源和傳播渠道,發力線上線下融合傳播,善于以文化營銷、事件營銷、情感營銷,講好銀川故事,提供情緒價值,讓銀川在打造國際旅游目的地的道路上不斷吸人氣、揚名氣、聚財氣、有底氣。(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 李婷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