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中國日報網承辦的以“加強網絡媒體合作,促進中非民心相通”為主題的“2024中非互聯(lián)網發(fā)展與合作論壇——拓展中非網絡媒體合作”分論壇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旨在深化中非網絡媒體合作,共同講好中非合作共贏故事。分論壇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非合作在網絡媒體領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開啟了中非雙方共同建數字橋梁的新篇章,更是“互聯(lián)網+南南合作”模式在實踐中的一次重要嘗試,為全球南方崛起提供了新動能。
加強中非網絡媒體合作意義深遠
分論壇上,來自中國及非洲國家的政府部門、網絡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媒體的代表共襄盛會。中國國家網信辦副主任王崧提出“中非網絡媒體要做中非友好的建設者、融合創(chuàng)新的開拓者,青年一代的引導者,唱響中非合作之聲,推動技術成果有效轉化惠及中非人民,厚植中非世代友好的未來根基”的倡議得到積極響應。非方嘉賓建議增強互聯(lián)網系統(tǒng)韌性、分享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經驗及培訓、實現新技術的平衡和安全治理、深化文化交流、弘揚人道主義價值觀等。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王浩認為,講好中非合作發(fā)展共贏故事,續(xù)寫中非友誼新篇章;深化網絡媒體務實合作,讓傳播的質與量匹配中非經濟和人文交流的體量;抓住信息技術發(fā)展機遇,不斷提升媒體競爭力,是新時代中非網絡媒體使命擔當。分論壇所取得的成果,將對中非兩國網絡媒體之間的合作帶來積極意義。通過加強中非網絡媒體的對話與交流,雙方能夠促進文化的交流互鑒,分享各自的見解與經驗,為中非合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中非網絡媒體合作面臨機遇挑戰(zhàn)
中非網絡媒體合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在進一步深化合作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zhàn)。這些挑戰(zhàn)不僅考驗著雙方的智慧和耐心,也對合作的持續(x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術層面上,技術差異是中非網絡媒體合作中的一大障礙。非洲部分地區(qū)的互聯(lián)網基礎設施尚不完善,限制了信息的快速流通和廣泛傳播。而在中國,互聯(lián)網技術和應用已經相對成熟,這種技術上的差距可能導致合作項目難以同步推進,影響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文化層面上,中非雙方擁有各自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這對內容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提出了要求。如何在尊重彼此文化特性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出既能反映中非友好又能為雙方民眾所接受的內容,是網絡媒體合作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政策層面上,中非各國在互聯(lián)網管理、信息傳播等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存在差異,這可能會影響到合作項目的實施和推廣。如何在遵守各自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找到合作的共同點和平衡點,是雙方需要共同探討的課題。同時,由于地理位置和語言差異,雙方在信息獲取和傳播渠道上存在不對稱性,可能導致誤解和偏見的產生。因此,建立互信和透明的信息共享機制對于深化合作至關重要。
中非網絡媒體合作未來發(fā)展可期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非網絡媒體合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數字化轉型不僅為雙方提供了新的傳播渠道和工具,還開辟了合作內容和領域的新天地。
數字技術的進步,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使得信息傳播更快捷、更精準,有助于中非網絡媒體提升內容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數字化轉型催生了創(chuàng)新的合作模式,如在線合作平臺,促進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降低合作成本,加速知識傳播和技能提升。此外,新興的數字經濟,如移動支付和電子商務,為中非網絡媒體合作提供了新的商業(yè)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為確保中非網絡媒體合作的長期穩(wěn)定發(fā)展,構建有效的策略框架顯得尤為重要。該框架應基于雙方共同利益,考慮各自發(fā)展需求和特點,確保互利共贏。雙方要建立常態(tài)化的溝通機制,通過定期會議和研討會等形式,促進合作項目的順利實施。制定明確的合作目標和行動計劃,確定合作重點領域和優(yōu)先項目,明確步驟、責任分配和時間表。確保評估和反饋機制有效運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優(yōu)化合作策略,提高合作效率,滿足雙方發(fā)展需求。
具體行動計劃的制定是策略框架落實的關鍵。中非雙方可以共同開展文化交流項目,如聯(lián)合制作紀錄片和網絡劇,展示文化魅力,促進文化理解,提升國際影響力。推動數字技術的研發(fā)和應用,合作開發(fā)傳播工具和平臺,提高傳播效率和質量,探索數字經濟新模式。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合作,共享信息,協(xié)同應對網絡安全威脅,維護網絡空間安全穩(wěn)定,提升非洲國家網絡空間國際治理能力,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網絡治理體系。
(作者:張賽 中央網信辦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浙江師范大學基地骨干,浙師大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博士)
(審核:高琳琳 馬芮 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