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晚報掌上長沙9月13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捷萍)形成湖南特色制度創新成果84項,新設企業3.4萬多家,外貿進出口、實際利用外資今年分別占到全省總額的近三成……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三周年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今日,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三周年新聞發布會在長沙舉行。省政府副秘書長陳獻春,省商務廳廳長、湖南自貿試驗區工作辦公室主任沈裕謀,長沙市委常委、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黨工委書記邱繼興,岳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魏淑萍,郴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平介紹三周年建設成果,并答記者問。
制度創新質量居全國第一方陣
為國家試制度,為地方謀發展。
3年來,湖南自貿試驗區圍繞政府職能轉變、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金融開放創新、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打造國際投資貿易走廊等7個重點領域,深入實施了119項改革試點任務,形成了兩批共計84項特色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市場化升級”“國際郵件、國際快件和跨境電商業務集約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機制”等7項制度創新成果被國務院及有關部委在全國復制推廣和推介。商務部研究院評價湖南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質量步入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一方陣。
制度創新的同時,湖南自貿試驗區建設了對非經貿合作、國際化服務、國際物流樞紐等一批開放發展平臺。2021年、2022年全省對非進出口分別同比增長38.52%、42.8%。中歐班列(長沙)2022年發運1020列,開行量位列全國第三,中歐班列南方集結中心初現雛形。
開放引領累計引進重大項目327個
湖南自貿試驗區堅持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培育壯大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
圍繞打造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長沙片區開展了一系列集成式制度創新:打造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市場化升級新模式;打造知識產權數字化“前置保護”新模式;探索工程機械再制造設備出口……取得累累碩果。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2022年海外營收分別同比增長47.19%、72.6%、512.04%、68%。長沙片區培育形成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21家、省級“5G+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6家。三一重工18號工廠、博世長沙工廠入選全球“燈塔工廠”。臨空產業、現代種業、國際會展等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出口近18億元工程機械二手設備至東南亞、非洲等地區的20個國家。
岳陽片區加快構建現代臨港產業體系,引進新金寶、卂龍、鑫源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企業,新材料、整車、糧食、橡膠等大宗進口貿易快速發展。郴州片區建設有色金屬創新發展示范區,2022年獲評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今年引進實體投資項目8個、礦貿及總部經濟項目10個。
自貿試驗區開放引領作用加快彰顯,截至今年7月,湖南自貿試驗區累計引進重大項目327個,總投資5138.61億元;實現進出口5291.71億元,占到全省總額的28.73%;實際利用外資7.53億美元,今年1-7月實際利用外資占到全省總量的28.71%。
融入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
當前,長沙正在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長沙片區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將如何服務和融入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
據悉,長沙片區將進一步釋放開放平臺功能,加快制度集成創新,實現制度創新與科技創新雙輪驅動、融合發展。
在建設開放性研發平臺方面,按照“5+2”的發展格局,攜手長沙經開區、臨空、會展、雨花、芙蓉5個區塊,種好湘瓊合作共建產業園、高鐵新城片區2塊“試驗田”,重點推進“四點一面”建設,即建設以長沙經開區為載體的先進制造業研發中心、以黃花綜保區為核心的保稅研發中心、以瀏陽河為紐帶的國際研發總部中心、以中非為主題的涉外研發總部中心,為全球研發中心城市建設賦能增效。
加快推進工程機械再制造及維修設備出口、新型易貨貿易、對非標準合作、來華留學生創業創新4個集成式制度創新,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同時,用國際化營商環境為科技創新增效。加快建設商事商務集聚區、國際法律法務服務區,提質升級長沙片區行政審批服務中心,營造更加貼心的投資興業環境。建好對非、植物提取物產品技術貿易措施研究評議基地,探索開展QFLP試點、AEO高級認證,營造更加便利的投資貿易環境。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包容審慎監管機制,營造更加寬松的干事創業環境。
(劉捷萍)